文件編號:1003—7586(2010)07—0047—03
由于臺灣的用語習慣和概念有所不同,為了有助于理解,對例題進行了部分修改。
1 試卷結構
2009年臺灣大學入學考試生物試卷(以下稱臺灣高考生物試卷)滿分100分,由客觀題和主觀題兩部分組成,客觀題71分,其中單選題20題,共20分;多項選擇題15題,共30分;閱讀題兩大題7小題,共21分;主觀題4題,共29分。與大陸的高考生物試卷的不同之處在于有多項選擇題以及題組(在同一情境描述下命制多道相關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的閱讀題。多項選擇中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得0.4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4分,完全答對得2分,這一評分標準也有助于增加試卷的區(qū)分度。考試時間為80min。
2 試題的特點
2.1 注重人文主義關懷
在試卷的第一頁作答注意事項的下面,寫著“??紴g順利”五個字,雖然是一個極小的細節(jié),但卻充分體現(xiàn)臺灣大學入學考試試卷的人文主義關懷。
2.2 注重生物學基礎知識
注重生物學基礎知識是臺灣高考生物試卷命題的一個重要的特點。試卷中的客觀題大多為基礎題。試卷共48題的題目中有24題試題難度為易,另24試題難度為中。
【例1】(選擇題1)下列與精子形成的相關細胞中,DNA含量最多( )
A 精子
B 精細胞
C 初級精母細胞 D 次級精母細胞
參考答案:C。
試題難度:易。
解題說明:考慮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的DNA含量變化。DNA含量: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精子。
【例2】(選擇題3)下列哪一種細胞器內(nèi)含有核糖體,可自行制造少量本身所需的蛋白質?( )
A,溶酶體 B 線粒體
C,內(nèi)質網(wǎng) D 高爾基體
參考答案:B。
試題難度:易。
解題說明:含有核糖體、能夠制造部分本身所學蛋白質的細胞器應該是半自主性細胞器,線粒體和葉綠體均含DNA和核糖體,能自我分裂增殖,可自制少部分本身所需蛋白質,但仍受細胞核內(nèi)DNA的調控。
【例3】(選擇題4)下列哪一種染色體數(shù)目的異常與單一染色體的不分離相關?( )
A,2(a-1)
B,2n-1
C,3(n+l、
D,3n+l
參考答案:B。
試題難度:易。
解題說明: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若發(fā)生不分離,形成非整倍體:單體(2n-1)、三體(2n+1)、缺對(2n-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都可能發(fā)生不分離現(xiàn)象。
【例4】(選擇題10)下列哪一選項所描述的內(nèi)容為植物的向性反應?(
)
A,菊花在秋天開花
B,氣孔在白天張開,夜間關閉
c,照紅光后,萵苣種子多數(shù)發(fā)芽
D,橫倒的西紅柿盆栽其莖部朝反地心方向生長
參考答案:D。
試題難度:易。
解答說明:向地性的成因:植物受重力作用一莖內(nèi)生長素的濃度分布不均勻(莖遠地側的生長素較少、莖近地側的生長素較多)一莖彎向生長素濃度較低處(生長較慢處)生長。橫倒的西紅柿盆栽其莖部朝反地心方向生長,屬于向性反應。
2.3 注重圖表分析能力的考查
在臺灣高考生物試題中,有較大比重的圖表試題,選擇題中共有5題圖表題,非選擇題4題中更是有2題圖表題出現(xiàn)。
【例5】(選擇題6)在實驗室中利用定量培養(yǎng)基來培養(yǎng)某蠅類時,其幼蟲數(shù)目與羽化為成蠅數(shù)目的關系如圖1。試問在培養(yǎng)基中放養(yǎng)多少只幼蟲時,其存活率超過50%( )
A 30只 B 40只
C 50只 D 60只
參考答案:A。
試題難度:易。
解題說明:分析數(shù)據(jù)就可以得出,實驗中觀察和測量的結果稱為數(shù)據(jù)。實驗后要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1是否存在有規(guī)律或趨勢,2是否支持假設,3是否指出了實驗的缺陷。依據(jù)圖示分析:30只幼蟲的存活率>50%。
【例6】(選擇題9)有甲、乙、丙三種植物,其花的特征如表l。根據(jù)表l資料,下列有關這三種植物傳播花粉方式的推論,哪一選項正確?( )
A 都是風媒花
B 都是蟲媒花
C 甲為風媒花,乙和丙為蟲媒花
D 甲和乙為風媒花,丙為蟲媒花
參考答案:C。
試題難度:易。
解答說明:風媒花與蟲媒花的比較見表2。
甲為風媒花(無氣味、無糖蜜),乙和丙為蟲媒花(有氣味、有糖蜜)。
【例7】(非選擇題三)研究人員將一棵綠色植物放置于錐形瓶內(nèi)如圖2,錐形瓶瓶口則以插有二氧化碳感應器的橡膠塞密封,二氧化碳感應器的外端與計算機聯(lián)機,因此該研究員可從計算機顯示器的屏幕上觀察并紀錄到錐形瓶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形。圖3為該研究員偵測錐形瓶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連續(xù)60min變化的結果,偵測期間植物有時照光(固定的光照強度),有時則是處于完全黑暗中。試根據(jù)上文及附圖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測定之初,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ppm)為多少?在哪幾個測定時間點,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為250ppm?
(2)偵測期間的第40min時,植物有沒有照光?你的判斷理由是什么?
(3)偵測期間的最初10min時段,瓶內(nèi)植物有無進行呼吸作用?在此時段,何以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曲線呈現(xiàn)下降趨勢?
參考答案:(1)1750ppm 20min和30min
(2)無照光因CO,濃度持續(xù)增加
(3)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試題難度:中。
解答說明:(1)測定之初,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為1750 ppm;在20min和30min時,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為250ppm。
(2)偵測期間的第40min時,植物沒有照光,因為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xù)增加。有照光時(0~23min)則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使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在黑暗中(23~60min)植物無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使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3)偵測期間的最初10min時段,瓶內(nèi)植物有進行呼吸作用,因常溫時,光合作用的反應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反應速率,亦即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產(chǎn)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使錐形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呈現(xiàn)下降趨勢。
2.4 注重聯(lián)系當?shù)貙嶋H
在臺灣高考試題中很多情景設置都是和臺灣當?shù)氐膶嶋H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其本土特色。
【例8】(選擇題5)龜山島是臺灣近海的離島,如果發(fā)生火山爆發(fā)使島上生物全部消失,但陸地仍存在,則下列哪一物種最可能首先棲息在龜山島?( )
A 麻雀 B,蜜蜂
C 蕨類植物 D 鬼針草(咸豐草)
參考答案:C。
考題難度:易。
解題說明:群落演替的過程地衣(先驅種),—蘚苔類—蕨類一草厲,_罐木林—喬木林—森林(頂極群落)。
【例9】(選擇題7)如果在臺北、臺中、高雄、花蓮、臺東分別作物種遺傳多樣性調查,下列哪一種臺灣原生物種的地區(qū)間遺傳差異會最高(假定種群大小及突變率相同,且無自然選擇)?( )
A 蝸牛 B 麻雀
C 山豬 D 紫斑蝶
參考答案:A。
試題難度:易。
解題說明:遺傳差異形成新物種。
(1)種群與種群間必須有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先決條件。
(2)不同種群的個體無法自由交配,形成生殖隔離。
(3)地理隔離是形成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
蝸牛運動速率緩慢,不易克服地理隔離,易形成生殖隔離、遺傳差異會最高。
2.5 關注科學技術發(fā)展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其中許多素材被編制成考試試題,這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真實的情境中思考問題,同時也使試題更加復雜,以考查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例10】(選擇題29)圖4為遺傳工程實驗的部分過程示意圖,甲-丁代表各不同階段參與作用的成分。根據(jù)圖4的資料,下列敘述哪些選項正確?( )
A 甲可以是細菌的質體
B 乙是某種激素分子
C 丙可以是植物的RNA分子
D 丁為抗體分子
E 圖中各階段的反應都可在試管內(nèi)反應完成
參考答案:A、E。
考題難度:中。
解題說明:該題考慮轉基因技術中^工基因重組。
(1)以細菌質體、病毒DNA、反轉錄病毒、噬菌體為載體。
(2)利用限制酶切開載體和目標基因。
(3)利用DNA連接酶(接合酶)以共價鍵方式將目標基因與載體連結成環(huán)狀的重組DNA。
甲——載體,乙——限制酶,丙——目標基因(外源基因),丁——DNA連接酶。
以上是關于2009年臺灣高考部分試題的分析,通過對臺灣高考試題的分析,對新課改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特別是隨著今后分省命題的推廣,各地應在試題設置中增加體現(xiàn)地方特色的內(nèi)容,也有助于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另外,在卷面制作和試題內(nèi)容要更加注重體現(xiàn)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