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本文在分析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層面上,從策略的角度,提出“四個轉(zhuǎn)變”:“教后學”變“學后教”、“填鴨式”變“導學式”、“師本課堂”變“生本課堂”、“教定學”變“學定教”,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課堂教學“無效和低效”的問題。
關(guān)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有效性 “四個轉(zhuǎn)變”
“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大方向是正確的,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但是因?qū)π抡n程理念的理解、領(lǐng)會不到位以及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jīng)驗和能力的原因,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xiàn)了形式化、低效化現(xiàn)象??梢哉f,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guān)鍵和根本要求”。教育的終端是學生的發(fā)展,教學的終端是學生的高效收益。由此,我們應當明確,教學的開展始終是圍繞學生來進行的。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獲得巨大的收益,最終達到學習時間“低支出”,學習效果“高收入”的理想境界。過去兩年,我在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層面上,進行了不斷的探求、研究與實踐,并從策略的角度,提出“四個轉(zhuǎn)變”,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課堂教學“無效和低效”的問題。
一、“教后學”變“學后教”
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大都是老師教后學生才去學。也就是說,老師沒教之前,學生不去或極少去學習(新的內(nèi)容)。這是一種相當被動的、任由教師支配的學習方式?!跋葘W后教”則恰恰相反。“與傳統(tǒng)教學比較,不僅是教學程序上的變化,而且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根本轉(zhuǎn)變,讓學生在教師講解新課之前先接觸新知識,并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探索,使學生在講授之前便提前動用知識儲備,提前拓展思維空間,親自揭開知識的面紗,提前占領(lǐng)學習制高點,真正做到了‘三開放’(提取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開放;思維、思想的開放;學習方式、方法的開放)。這樣,師生同時介入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內(nèi)容成了師生雙邊共同發(fā)現(xiàn)、共同解決的問題,師生雙方形成了平等的、合作的和諧關(guān)系”。
兩年來,我致力于“先學后教”的實踐與研究,并制定小組合作學習的“先學”導向:
1.生字。(1)需要注意書寫的字;(2)需要注意讀音的字;(3)和它最相近的字。
2.找重要的多音字。寫在書本空白處。
3.四字詞。(1)寫在“詞語采集”處;(2)熟記。
4.我不理解的詞語。(1)在課文中畫出來;(2)在這個詞的旁邊寫出意思。
5.反復誦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1)嘗試從題目去入手;(2)抓中心句法;(3)合并法;(4)概括法。
6.寫出各自然的段意。
7.找句子。(1)重點句子的理解,把感悟?qū)懺诰渥优赃?(2)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
8.感悟?qū)懛ǎ瑥褪稣n文。(1)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想;(2)從文章的表達想;(3)從文章的內(nèi)容想;(4)從文章的構(gòu)思想。(5)小組內(nèi)復述課文。
9.完成課后練習題。
10.完成相關(guān)資料。
有了課前的充分探討,課堂上我抓住一兩個要點,通過讀,讓學生感悟、理解,既省時,又高效。由此,課堂上為我節(jié)省了許多時間,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指導學生學習《同步閱讀》材料,做到“小課堂,大容量”。通過兩年的嘗試,我發(fā)覺學生普遍喜愛這種方式,并且它能有效地落實雙基訓練,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填鴨式”變“導學式”
“填鴨式”是過去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老師一味地主宰課堂,學生只能屈服在教師的權(quán)威之下,強制性地被灌輸知識:沒有參與的機會,只有旁聽的份兒。這樣的課堂多單調(diào),多枯燥。學生機械地聽,聽得再多,還是沒多大收益;還有一點,有些東西即便在堂上被老師“灌入去”了,但課后學生很快就會忘記。經(jīng)驗告訴我們:只有自主參與、親身經(jīng)歷的東西,我們得到的印象才會深刻。以《桂林山水》末段的教學為例: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這段教學的關(guān)鍵所在是理解“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整體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麗。甲老師上課時,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畫卷’就是能卷起來的畫,‘連綿不斷的畫卷’就是很長的畫?!薄啊坌斜滩ㄉ?,人在畫中游’的意思是: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仿佛在畫中游玩一樣。同學們,你們明白了嗎?”教師一味包辦,一味分析,學生沒有自主思考、體驗的時空,加上老師講得也不甚透切,學生只能是一支半解接受了。同樣是這個片斷的教學,乙老師的處理方法卻迥然不同,師生充分讀文后,展開以下對話:
師:同學們,能理解“畫卷”嗎?(生討論)
生:能!成卷軸形的畫的意思。
師:加上一個“連綿不斷”,又說明了什么呀?(生討論)
生:說明這幅畫很長很長。
師:能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談談你對“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的理解嗎?(生討論)
生1:因為奇秀險的山圍繞著靜清綠的水,靜清綠的水倒映著奇秀險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所以說“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
生2:我還要補充,我查過資料,之所以說“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是因為觀賞桂林山水,一般是從桂林市區(qū)到陽朔縣,這一段的行程約80公里,沿途所見,都是這樣的美景,所以說“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
師:說得好!真會學習!讀讀這段課文,談談你對“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的理解。(生討論)
生3:我覺得這句話概括了全文,體現(xiàn)了桂林山水的美。
生4:寫出了作者和朋友們觀賞桂林山水的一種感受,一種心情。
……
相比之下,這種處理要比前者好得多了。教師不是包辦,而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主地去尋求答案。整個過程,學生學得投入,學得主動。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習,應該是最為有效的。新課標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3]
三、“師本課堂”變“生本課堂”
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由過去的“主角”退身為“配角”,即由過去課堂的主宰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把課堂的時空在最大限度上交還學生。下面是廣州天河區(qū)駿景小學五年級的一節(jié)“生本”語文課,所授的內(nèi)容是《論語八則》,透過它,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師本課堂”變“生本課堂”的重要性。
1.課前充分自學。
2.課前3分鐘見聞匯報。
3.小組背課文。
全班八個小組輪流背。
4.以讀引讀,以讀引研。
各小組在全班中展示:
小組1:演小品,導《論語》。
小組2:以書法條幅的形式,出示孔子《論語》中的語句,小組成員向全班作交流。
小組3:成員a.“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分享;
成員b.《論語》對韓國的影響;
成員c.《論語》對日本的影響。
小組4:推薦與《論語》關(guān)的書籍。
小組5:介紹北京奧運會上精選的《論語》中的五個句子。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德不孤,必有鄰;
e.禮之用,和為貴。
小組6:《論語》中的成語搜集。
如:見賢思齊、溫故知新……
小組7:快板,輪讀《論語》中的成語。
…….
5.以讀引寫。
要求:寫一段話,恰當?shù)剡\用《論語》中的成語。
(1)學生當堂寫。
(2)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中交流、展示。
(3)點評。
從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作用只是在作必要的引導,而學生則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在全程參與,全程展示,學生熱情高漲,個性張揚。正如郭思樂教授所言:“教育的宗旨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依皈學,讓生命自己行動。猶如老燕子不必繁瑣地教小燕子如何飛到南方——那樣反而會讓許多小燕子迷失方向,它真正需要做的,是依托小燕子飛翔的本能,教它飛向藍天,飛得更高更遠?!?/p>
四、“教定學”變“學定教”
過去,許多教師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千方百計地想著如何把自己要教的都灌輸給學生,即是我教什么,學生就要學什么。很少有人去思考:自己這樣“一廂情愿”地教到底有沒有效果?學生到底需要什么?這就是純粹的“以教定學”。
而“以學定教”是指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興趣、狀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等調(diào)整教學順序,并做出教的內(nèi)容方法的選擇。它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fā)了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動因。[5]
相對于“以教定學”來說,“以學定教”,不僅是次序上的轉(zhuǎn)變,而且是一種策略上、理念上的轉(zhuǎn)變。前者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后者是教依據(jù)學生“先學”后的情況作出的教學決策。相比之下,后者更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更符合教學的認知規(guī)律。
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教”不僅是由知識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的,而且是由學生的學習決定的。在學生學習的同時,教師可以清楚地、冷靜地看到學生學習的情況,并作出教的內(nèi)容方法的選擇。這同時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學生的需要了。
教師必須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及時調(diào)整教學順序、教學策略并作出教的內(nèi)容方法的選擇,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們才不會在無效的東西上浪費時間,才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效、高效。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中國教育報,2007-5-8,(第6版).
[2]謝仲卿,劉英明.“兩先兩后”開放性教學的理性思考與實踐.謝教師的教學網(wǎng)站:http://xzqing.my.xue360.com/.
[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4]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