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xiāng)在梅縣的“千年古鎮(zhèn)”松口鎮(zhèn)。
在隴西堂,小小的我不但知道了李姓的來源,還知道了我們客家人艱難的遷徙,以及遷徙途中的耕讀文化。西隴望族,北海名流的門聯(lián),讓童孩的我知道了遠在唐代的本家李邕,苦讀后官至北海太守,文章一流,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的行楷寫碑,筆力沉雄,著有《李北海集》。來到上廳,我仰頭慢慢地讀起了二層樓高的遷徙柱上的落地長聯(lián):
階庭冀旋馬時庸屏親雍穆詣子期后人再一門開
號系于猶龍濠塘夕夢岡棟鶯聲到此地不進咫尺
長聯(lián)左右和上方,是五幅精工巧飾的山水花鳥圖;對聯(lián)之間,是一幅山水畫,畫的右邊山崖下,是一口闊大的半月形池塘,水面的遠處,是三二杠圍屋靜臥水岸邊,無數(shù)綠樹成蔭,又靜靜伏于高山腳下,整個構(gòu)思古樸粗放。抬頭望,朝霞噴薄而出,滿目生輝,錦繡河山多么美好;對聯(lián)的兩旁,分上下兩層,上層左右各有瓶裝牡丹花圖,幅幅各異,花開正旺,讓富貴如花,子孫繁榮昌盛。下層各有一幅紅梅喜鵲圖,花鳥性格各異,但同樣報喜,花鳥圖是這樣的精細工巧,可見,曾祖父當年去雕飾少華麗地裝飾祖公廳,一定有他的目的。因了門聯(lián),因了門聯(lián)的內(nèi)涵,因了如此厚重的家訓,客家圍龍屋人在大年三十從世界各地紛紛飛趕回圍龍屋,每年都要舉行春祭、秋祭,為的是到祖公廳堂里祭祀祖先,念慈恩。看得出來,客家始祖是學問之人,又是偉大的教育家。一路傳承,我們的圍龍屋楹聯(lián)寫得非常自然,書寫者一定是不俗之人,深得李邕真?zhèn)鞯膫魅耍@是獨表性靈的深受耕讀傳家教育的客家人。他一并寫下的,還有小門上的對聯(lián),這是頌揚祖德宗功的:
丞相將軍府,忠巨孝子門。
在我們的李氏族譜上記載,入閩始祖李火德是唐高祖李淵公第26代裔孫,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來因其人文鼎盛而聞名臺灣和東南亞各國。其實這也和客家人南遷的路線和客家人的命運緊密相關。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一萬余人口的梅州號召客家人救國,客家人不分男女老少八千多人齊響應,浴血奮戰(zhàn),生還者不過數(shù)十人。梅縣松口古鎮(zhèn)八百人參戰(zhàn)僅卓謀一人生還,他從此遠飄海外,成了客家人開拓東南亞的先驅(qū),客家人向世界遷徙的歷程開始了。福建近海也開始了客家人渡海東遷臺灣的歷程,李姓也遠播海內(nèi)外。我有幸是李火德26代后裔,在福建的客家之地,如今女孩也一樣能上族譜了。
有水井的橫屋,是圍龍屋另一重心,是人們生活的重中之重?;鸬鹿傡舻拈T聯(lián),讓子子孫孫一日三餐都能看到:
岷江水利千年頌;
昌谷詩風萬里香。
戰(zhàn)國時期的本家水利專家李冰,因都江堰而名存千古,李姓后裔見水不忘千年頌。很有意思的是,冰清玉潔的水與高雅華麗的詩結(jié)合在一起,讓后人記得本家唐代詩人李賀,閑暇時不忘拿起《昌谷集》。
書房的楹聯(lián)用兩個大大的竹筒,一分為二各居左右,小字上書:
田可耕,??尚Q,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戰(zhàn)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勛。
靠山的圍龍屋,半月形的屋后,后門門聯(lián)在你眼前一亮: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對九峰如畫屏。
屋后的風水林有竹有樹有花朵,最適合清代的本家地理學家李兆洛的聯(lián),同時讓后代不忘這個古文家,不忘歷史。
更妙的是,靠近山下的雜屋,竟有:
石徑有塵風自掃;
云梯無級月常升。
我從小生長在客家圍龍屋,雖然只生活了20多年,但是,我心知道,從此我再也走不出圍龍。難怪叔婆常說,后生工作忙,等以后到了我這個年紀了,是會常依老屋的。為什么呢?不為什么,根是不能離開的。祖上傳下的話怎么說的?啊,是的,溶在血液化在骨髓的門聯(lián)內(nèi)涵,經(jīng)久的祖訓,是任何時候都磨滅不去的,這就是客家人的本質(zhì)。
我的出嫁,讓我離開了我的圍龍。想想山清水秀間,一座座的圍龍屋掩映其間,交輝著秀美景色,綠樹青竹間映出幅幅楹聯(lián),讓山水生輝。夜晚的月亮,亮起來;心中的月亮,亮起來。我慶幸,我有兩個月亮!所以,我總是喜歡癡癡地看,因為那里面彌漫出的是一縷縷楹聯(lián)書香……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