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函謙
生養(yǎng)孩子是認識自我的過程。這些特別的孩子像特別清明的鏡子,讓為人母者看清自己的不足。走過這漫長艱辛的歷程,她們從孩子身上學到彌足珍貴的一課。
三位臺灣母親,她們都擁有特殊的孩子,走上比一般母親更特殊的人生旅程。
殘缺帶來改變
蕭雅雯,43歲,鋼琴家
育有4女,
老大、老二分別為極重度、重度發(fā)展遲緩。
我學鋼琴,我先生主修大提琴,婚后我們計劃到加拿大進修,學校都申請好了,卻發(fā)現剛出生的女兒是遲緩兒。留學夢破滅,我的名字變成了“詠晶媽媽”,每天帶女兒跑醫(yī)院、復健。4年后,我經過縝密產檢生下老二逸華,一樣是重度遲緩。
起初,我以為“發(fā)展遲緩”是過渡現象,只要積極復健就會趕上。我把老大送去訓練機構,周末才接回家。可是每到了周日晚上,吃飯要人喂、走路要人扶,不會說話的女兒,卻整晚發(fā)出怪聲、不肯睡覺;老師還說,周五下午女兒就顯得很開心,好像等著家人來接她。
我聽了好難過。我自認為女兒好,卻忽略她也有感覺。表面上,我是個努力的媽媽,但心底并不接納自己的孩子,出門老在意別人有沒有注意我的小孩,人家多看一眼,我就受傷。
那些年,我總處在緊繃狀態(tài),只能趁兩個女兒午睡才能匆匆出門辦事,一接到傭人電話說孩子醒來,我就急著趕回家。更糟的是,為了治好女兒,我們聽信“通靈人”的話,放棄音樂工作、改開直銷店,做了許多荒謬的事:半夜起床煮大餐給天兵天將吃、環(huán)島兩次“運財”……,我們的積蓄在半年內被騙光。還負債兩三千萬元(新臺幣,下同),連大提琴都賣掉了。
我開始問自己,用盡金錢時間,我追求的是女兒的成功,還是父母的成功?女兒若永遠不會變好,我是不是還愛她?我們信了上帝,學著用正面態(tài)度面對女兒。看見女兒咬手磨牙、搖頭晃腦,我還是忍不住生氣,但很快便意識到,有問題的人是我,在優(yōu)雅健康外表下,我是如此沒有耐性且心胸狹隘老三、老四還小,但我們很早就教育她們,姐姐和別人不同,要更體諒姐姐。幸好,她們也很懂事。詠晶14歲時,突然在睡夢中過世。有人說:“你們總算解脫了?!彼麄儾荒芾斫?,即使她不能說話,每個表情仍然牽動著我們做父母的心。
我們成立天使心家族,專門協(xié)助身障兒家長。5年前,我?guī)е畠?,跟丈夫回到加拿大傳福音,忍不住紅了眼眶。雖然當年的音樂夢沒有實現,連練琴的時間也不多,但音樂對我而言,不再只是追求技巧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傳遞祝福和思念。詠晶,我知道你會從天堂探出頭來,聽媽媽的琴聲。
堅強不問回報
黃鈺婷,30多歲(保密),
藝人邵昕妻子,獨子為自閉癥。
小時候,我媽媽常叮嚀我,要打扮漂亮、要嫁個好老公、將來養(yǎng)兒防老。我初中時跟著家人移居日本,家里不缺錢,總有一堆男生搶著獻殷勤,念書、戀愛、工作都很順利?;嘏_灣,嫁給理想中的白馬王子??简灢砰_始。
我兒子10個月大,就曾無故暴怒,把嬰兒床搖垮。還有一次,他伸手要抓我臉上的太陽眼鏡,竟把我鼻梁打歪。到了4歲,他還不會正眼看人,說話沒人聽懂,還經常撕爛書本、推打同學……他幼兒園換過6家,試讀階段被拒絕的也有七八家。其他小孩乖乖在教室里玩,只有他在外頭晃啊晃。小小的身影好孤單,我去接他,看了就想哭。
經過醫(yī)師評估,確定他腦前葉受損,是亞斯伯格癥。為了把握黃金治療期,我?guī)プ龈鞣N復健,每個月要1萬多元,還不包括幼兒園和家教費用。但如何綁鞋帶、吃飯要坐好、要用左手扶住碗盤才不會撒得滿桌子……這類小事反復教了6年,他還是常忘記。
他4歲時,我好想逃走,想把他送去教養(yǎng)機構。多少錢我都愿意付,只要還給我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但看了許多家,衛(wèi)生、師資都不理想,我才下定決心還是自己帶。沒想到,我的大小姐脾氣:沒耐性、強勢、缺乏同情心,也慢慢改變。
有次,兒子去我媽媽家,回來時口袋多了個玩具,他解釋:“外婆給我的?!蔽也宦?,一直責備他。最后我才知道,他說的是實話,我卻沒有先求證,先入為主誤會他,也沒耐性聽他解釋。想到兒子拼命哭著說對不起,我就好后悔。
兒子對父母的爭吵很敏感,只要我們說話聲音大一點,他就好緊張。我跟老公以前都很好強,互不相讓,連懷孕時都常大吵,或許是因此影響了胎教,兒子才會變這樣?,F在,我和老公盡量平心靜氣地溝通,彼此妥協(xié),感情反而變好了。
以前,我是千金大小姐,總問別人可以給我什么?現在我問自己,我能給兒子什么?我要更堅強。努力工作,為兒子多存一點錢,陪著他健康平安長大。我和老公每天都陶醉在兒子小小的進步中,他會畫卡片寫“媽咪我愛你”,會打電話給爸爸。逗得我們好樂。重新來過,我還是愿意生下他,他是老天爺給我的功課。
人生總不完美
秦慧珠,55歲,“北縣府顧問”
獨子罹患“普瑞德威利氏癥候群”(俗稱小胖威利)
牛牛一出生就有病,牙床內凹、四肢蜷曲……還特別貪吃,我和丈夫來不及擔心沒面子,就忙著去看各科醫(yī)師。早期臺灣對罕見病認識不多,到他15歲,醫(yī)師才查出是小胖威利癥,貪吃是基因缺陷造成,無法控制。
當年,我當報社主編,月薪才1萬多元,一個月復健就要花6000。為了勇敢面對現實,我寫了一篇文章《我生了一個畸形兒》,登在報紙副刊,獲得好多回響,但媽媽打電話責備我:“為什么要把這種家丑寫出來?”
牛牛4歲時,我出來選“議員”,有人攻擊我:“應該回去照顧小孩!”其實,我從沒想過做全職媽媽。我喜歡工作,孩子開銷又大;而且,如果要24小時面對孩子,我可能真的會崩潰。
為了制止牛牛偷吃,冰箱、廚房上鎖,半夜聽到輕微聲響,我就跳起來“捉賊”。他會揀垃圾桶的剩菜,還偷錢去買生肉香腸,直接吞下肚。我以為他衛(wèi)生差、個性不好,母子沖突不斷。
除了吃,他還常拔頭發(fā)、咬爛手指,發(fā)泄吃不飽的焦慮。他有糖尿病、腎臟病……但他討厭打針吃藥,常把藥偷扔掉,騙我已打過胰島素,然后吃到血糖飆高送醫(yī)……我常罵他,他也好委屈:“我也不想生這個病啊,都是你把我生成這樣啦?!?/p>
人生沒有后悔藥,要生怎樣的孩子,沒有選擇的余地。我從沒想過丟掉他,但也不敢再生了。以前我對自己要求高,老公要上進、要飛黃騰達,生了牛牛才知道,不是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原來。我也只是個軟弱平凡的母親。
(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