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憲
香港文化多元、多源。多元是指文化類型多,價值表現(xiàn)多;多源是指文化源流廣大,根脈錯綜,盤繞交匯。對這樣的文化,如果用一個我們自己熟悉的尺度、框架去衡量評價,不僅難免流于片面,而且會失去很多學習、汲取不同文化的機會。
作為內地人的我,來香港前,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香港經濟發(fā)達,但文化發(fā)展落后,香港是經濟人的天下,人們每天將本求利,因此除商業(yè)文化外,其他文化缺乏底蘊。
等到住下后再觀察,確也感到香港人文化消費有通俗、輕松的一面,但不免流于淺薄,缺少分量和重大主流題材;文化中西雜糅,傳統(tǒng)歸屬感不強。我的一些朋友告訴我,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偶有幾株綠色,也是發(fā)育艱難、生長畸形。
后來生活時間稍長了一些,每天奔波于斯,耳濡目染,使我逐漸對香港文化有了一些新認識。
香港文化多元、多源。多元是指文化類型多,價值表現(xiàn)多;多源是指文化源流廣大,根脈錯綜,盤繞交匯。對這樣的文化,如果用一個我們自己熟悉的尺度、框架去衡量評價,不僅難免流于片面,而且會失去很多學習、汲取不同文化的機會。
因此,我開始了解、學習。當然,是先從它的商業(yè)文化開始的。商業(yè)文化是現(xiàn)代香港文化的精粹,它集中西商道之大成,講究孜孜不倦地追求財富、追求利潤,但要得之有道,重信守義,彼此間恪守一定的運作規(guī)則。香港有一批儒雅倜儻的商人,善于捕捉商機,出手果斷,不屈不撓,而且后繼有人,領騷于不同時代。這些商人群體是香港發(fā)展的棟梁,東方之珠的神話,其實主要就是這些人打造的。
香港有簡單的價值文化。價值文化是各種價值觀的集合以及表現(xiàn)規(guī)則。由于民族、宗教、知識、經濟地位、政治態(tài)度、生活經歷等等的不同,香港人價值觀產生的基礎是多元的,但經過社會體系的發(fā)酵,最終體現(xiàn)則趨于簡單和同一。因此,社會運作比較順暢,復雜問題往往能以全社會都普遍理解的簡單方程運算出結果來,不同性質的問題也能有一個普遍能接受的換算方式,各種訴求能有辦法找出同類項。因此香港士農工商、五行八作之間,在價值問題上是可以討論的,多數都能拿出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不同也可以存異。
香港有多元的信仰文化。信仰是靈魂活動的場所,是精神寓居的家園。香港有各種各樣的信仰,多種宗教和平共處于一個狹小的社會體中,各自經營屬于自己的那一塊兒精神領域,基本能相互理解,和諧共存。信仰不同就免不了有信仰沖突,但一般不會發(fā)展到社會沖突的層面。而且,社會能將信仰中疏導寧靜、指引和諧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引導人們在形而上的領域享受超凡的境界。
香港有富于創(chuàng)造的知識文化,養(yǎng)成了求新獵奇的氛圍,培育了孜孜求真的人才。雖然地處一隅偏僻之地,但借助當代科技賦予人類的手段,五湖四海的信息能及時匯聚。香港有一批對新知識敏感的群體,通過篩選過濾為我所用。香港維持了一個自由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一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曾經得益于在香港受到的教育。香港也是亞洲教育發(fā)達的地區(qū),是一個知識密集的島嶼。
香港有和諧的社區(qū)文化。社區(qū)最能保存和體現(xiàn)民俗,也是社會百態(tài)的濃縮。香港居民生活的社區(qū),因狹小而緊湊,少喧囂且干凈,政府在社區(qū)建設了一些文化、體育設施,開辟了一些交流場所,人與人之間盡量克服城市化帶來的疏遠和冷漠。香港有不少富人居住區(qū),有富人的文化圈。香港是個有差別的社會,差別的相對固定就造成了等級的客觀存在,但秩序維持了不同等級的各司其業(yè)、各得其所。因此,香港的貧富懸殊并沒有造成社會的普遍不安和動蕩。香港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使人能經常想起遙遠的過去和憧憬更加遙遠的未來。香港還為一些特殊人群提供了聚會的方便,滿足了人對交往的要求。
不少人研究香港文化,總想給它歸入一個已知的類別。其實,香港文化是獨特的。只有生活其中,參與其中,才能感同身受,品嘗到其中味道。香港文化除了優(yōu)秀的一面以外,有沒有難以接受的東西?肯定有,但具體有哪些要和個人的體驗結合起來才能表達出來,就是說,不同的人感覺是不一樣的,文人有文人的體驗、商人有商人的感受。我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中就產生過一些矛盾和不順利的事情,不少就有文化矛盾的背景。我這里有意沒有用諸如“落后”一類的詞,因為對一種現(xiàn)存文化沒有用充足的證據和說服力以及真的研究清楚之前,是不敢輕易下這種結論的。美國上個世紀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講過這樣一句話:對文化差異進行系統(tǒng)研究,既需要堅忍不拔的精神,也需要某種程度的寬宏大量。我們也應該用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與我們不同的文化,這樣才能汲取一切先進文化或一切文化中優(yōu)秀精華。
(本文作者為國家外國專家局教科文衛(wèi)專家司司長,曾任職京港人才交流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在香港工作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