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霞 指導 喬富渠 陜西省佳縣紅十字會醫(yī)院內(nèi)科(佳縣 719200)
纖維肌痛癥(Fibromyalgia)是一種少見的非關節(jié)性的軟組織疼痛性疾病,筆者近期跟隨喬富渠教授學習期間,應用中藥治療初獲療效。報道如下。
病因病機 1 關于纖維肌痛癥的命名與診斷纖維肌痛癥最主要的特征為非關節(jié)性軟組織(肌肉、肌腱與韌帶)的疼痛與僵硬、睡眠障礙等,其病理生理至今尚不清楚。截止目前有關本病的病名甚多,諸如“全身性纖維肌痛癥”、“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繼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局部性纖維肌痛癥”、“纖維肌痛綜合征”、“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據(jù)統(tǒng)計,患病平均年齡為 49歲,其中女性多見,女男之比為 7∶1。目前對纖維肌痛癥推出的診斷標準(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1]:①持續(xù) 3個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②拇指按壓(按壓指力約 4kg)18個壓痛點(見附圖 )中至少 11個疼痛。同時滿足 1、2條件者即可確認(敏感性為 88.4%,特異輕為 81.1%)。③排除精神性風濕病、慢性疲勞綜合征、風濕性多肌疼、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肌筋膜綜合征;④各種實驗及器械檢查均正常。
附 壓痛點分布示意圖
2 中醫(yī)對其認識和治療初探 依據(jù)本癥的臨床特點,與中醫(yī)痹證的概念基本符合。大家都知道,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肌肉筋骨關節(jié)發(fā)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成因多是素體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所致[2]。而身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wèi)外不固是引起痹證的內(nèi)因,復感風、寒、濕熱之邪,經(jīng)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额愖C治裁?痹證》:“諸痹……良由營衛(wèi)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nèi)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痹證日久還常出現(xiàn)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的癥狀[4]。此時當祛邪扶正,攻補兼施,在祛風除濕的同時,加入補益氣血,滋養(yǎng)肝腎之品,宜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方中以獨活為君,取其理伏風,善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伍以細辛發(fā)散陰經(jīng)風寒,搜剔筋骨風濕而止痛;防風祛風勝濕,奏艽祛風濕而舒筋;寄生、杜仲、牛膝補肝益腎壯骨強筋;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yǎng)血又兼活血;所謂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也;人參、茯苓補氣健脾,又所謂祛邪先補正,正旺則邪自除也;桂心溫通血脈,入肝腎血分而祛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痛甚則加制馬錢子或元胡,全蝎加大搜風之功。綜合全方,祛邪扶正,標本兼顧,可使血氣足而風濕除,肝腎強而痹痛愈,故用獨活寄生湯化裁而初見成效。文獻尚有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丹梔消遙散及針灸辨證,針罐結合等治療本病取效的報道。
典型病例 患者,劉某,女,52歲。陜北某縣農(nóng)民,于 2009年 8月以“周身疼痛近 8年,加重伴皮膚觸痛、乏力半年”為主訴就診。其疼痛與天氣變化、情緒波動有關,喜暖惡寒,重時翻身起坐都劇疼難忍,寢食難安。多年來曾在當?shù)囟嗉裔t(yī)院診治,近半年多來又輾轉(zhuǎn)西安多家大小醫(yī)院,一直診斷未明,未獲療效。病人痛不欲生,十分悲觀。既往體健,自述其父兄患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查體:T36.8℃,P78次 /min,R26次 /min,BP135/80mm Hg,營養(yǎng)狀況良好,表情痛苦,當眾流淚。頸、上背、胸、肩胛、腰、臀、大小腿有對稱性壓痛點達 12個,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正常??埂癘”<200Iu RF(-),ESR13mm/h,血肌酶譜僅肌酸激酶同工酶 29.00U/L(0~ 24),余正常。結締組織系列均(-)。器械檢測:心電圖無異常,X線片示頸與胸椎正常,雙骶髂關節(jié)無異常,骨密度正常。B超示肝、膽、脾、胰、腎及子宮、附件皆無異常。診斷:纖維肌痛癥;中醫(yī)屬痹證肝腎不足,氣血兩虛型,治以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方藥用獨活寄生湯化裁;獨活、川斷、秦艽、白芍、肉桂、川牛膝各 12g,桑寄生、炒杜仲、元胡、當歸、熟地、茯苓各 15g,細辛、人參各 5g,防風、甘草各 9g,全蝎 3g,服 6劑后疼痛緩解,已能忍受。再服 6劑后疼痛明顯減輕,睡眠好轉(zhuǎn),精神漸佳。前后共治療一月,疼痛完全緩解。 3各月后隨訪病情無反復。我們初步體會用獨活寄生湯化裁治療較上述中藥及理療等療效為好,特撰此稿供同道參考。
[1] 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 [M].第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909.
[2] 張伯臾.中醫(yī)內(nèi)科學 [M].第 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3: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