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多慈,牟建軍
大量研究表明體質指數(shù)與高血壓發(fā)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人群體質指數(shù)的差別對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患病率有顯著影響。我國 10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體質指數(shù) (BMI)是高血壓發(fā)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控制了年齡、性別、基線血壓、心率、煙酒、地區(qū)等因素后,BMI每增加一個單位(kg/m2),高血壓的相對危險性增加約 10%[1]。鹽敏感性是連接鹽與高血壓的遺傳基礎,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的中間遺傳表型[2]。已有的研究表明增加鹽負荷與血壓升高呈正相關,反之亦然[3]。鉀在體內通過促進鈉排泄,拮抗鈉的升壓作用。有研究表明長期補鉀可以減少隨年齡增長引起的血壓升高[4]。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不同體質指數(shù)的研究對象對鹽負荷及限鹽的血壓反應,同時觀察補鉀對不同體質指數(shù)研究對象血壓的干預效應。
1.1 一般資料 選取陜西省眉縣農村農民 39例,年齡 16~60歲,平均 (40.6±1.8)歲。其中,男 23例,女 16例,血壓正常或血壓輕度偏高的自愿者參與為期 3周的慢性鹽負荷及補鉀干預試驗。要求受試者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或停藥4周以上且血壓 <160/100mmHg(1mmHg=0.133 kPa),性別不限,排除其他急、慢性疾病和嚴重心血管病史、孕婦、經常飲酒者、不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或不能夠堅持完成試驗者,所有參與試驗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基線調查:所有入選對象進行 3d基線調查。包括詳細的人口學信息、疾病史,人體測量數(shù)據(jù) (身高、體重、腰圍、臀圍、連續(xù) 3d血壓測量)。 (2)慢性鹽負荷及補鉀試驗:采取統(tǒng)一管理、集體配餐、集中飲食的方式進行為期 21d慢性鹽負荷及補鉀干預試驗。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①低鹽飲食 7d,攝鹽量 3 g/d(51.3mmoL/d)(早餐無鹽,午餐及晚餐各 1.5 g鹽);②高鹽飲食 7d,攝鹽量 18 g/d(307.7mmol/d)(早餐 3 g,午餐及晚餐各 7.5 g鹽 );③高鹽補鉀 7d,在上述攝入 18g/d(307.7 mmoL/d)鹽的基礎上,每餐口服 20mmol氯化鉀緩釋片,亦即補充氯化鉀 4.5 g/d(60mmol/d)。現(xiàn)場配備專人負責制定食譜、監(jiān)督食物的加工制作過程。所攝入食鹽均為專門定制的定量為 1.5 g和 7.5 g的鹽包。加工的食物中本身不含鹽和任何含鹽制品,就餐時由營養(yǎng)監(jiān)督員負責將定量的鹽包撒入食物中,并監(jiān)督受試對象將食物吃完。每餐結束時,監(jiān)督員記錄每個人每餐的飲食攝入量。在每一個階段第 7天測量血壓。 (3)血壓測量:采用英國產隨機零點血壓計測量血壓。參加血壓測量的工作人員均經過統(tǒng)一培訓并通過合格認證考試。測量前靜坐休息 30min,按照 Korotkof聽音法,量 3次血壓值,間隔 30s,求其平均值。(4)安全性及提前退出:為保證試驗的安全性,現(xiàn)場配備有臨床醫(yī)生對血壓、心電圖、血清電解質以及尿蛋白等進行監(jiān)測。受試者在干預過程中出現(xiàn)不適或不良反應,可以根據(jù)嚴重程度決定能否提前退出。如在高鹽階段,收縮壓 >180mmHg和 (或)舒張壓 >110mmHg或補鉀階段血清鉀過高將立即停止干預,給予相應的治療與監(jiān)測。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輸入計算機,用 SPSS15.0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 student 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均以 P<0.05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特征 39例均完成全部干預試驗。共篩選出 BMI≥30者 14例,男 3例,女 11例,BMI<30者 25例,男性 20例,女性 5例 (見表1)。
2.2 不同體質指數(shù)受試者對鹽負荷及補鉀的血壓變化 與BMI<30組比較,BMI≥30組基線收縮壓明顯高,低鹽飲食及高鹽飲食 7d后 BMI≥30組血壓下降和升高的幅度都遠 >BMI<30組 (2倍以上),補鉀飲食后 BMI≥30組的降壓效果也稍大。組間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2)。
表1 兩組受試者的一般特征Tab le 1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受試者的血壓變化比較 (mmHg,±s)Table2 Two groupsof comparisons were blood
表2 兩組受試者的血壓變化比較 (mmHg,±s)Table2 Two groupsof comparisons were blood
組別 例數(shù) 基線階段SBP DBP低鹽階段SBP DBP高鹽階段SBP DBP補鉀階段SBP DBP BMI≥30 14 114.2±10.1 71.9±4.3 107.3±12.7 65.6±7.8 113.1±13.6 72.1±7.0 103.5±9.7 65.5±5.7 BMI<30 25 110.0±15.2 70.6±10.3 107.4±11.9 68.4±11.5 110.9±13.3 69.7±12.9 102.0±9.1 64.7±8.7
研究表明,BMI與高血壓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Rebecca P.Gelber等分析醫(yī)生健康研究的數(shù)據(jù)顯示:男性基線較高的 BMI與發(fā)生高血壓的風險持續(xù)相關,甚至那些 BMI歸于 “正?!狈懂牭娜艘彩侨绱?。BMI與高血壓發(fā)生的風險呈很強的線性關系[5]。Maigeng Zhou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 BMI與收縮壓及中風死亡率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當 BMI不低于 18kg/m2時,BMI與收縮壓之間始終存在這樣的相關性[6]。BMI與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也存在著相似的聯(lián)系。Vasilios Kotsis等發(fā)現(xiàn) BMI與 24小平均收縮壓、24h平均舒張壓均有顯著的相關性。反勺型血壓也更多見于肥胖的病人[7]。我國十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后,體質指數(shù)每增加一個單位,未來五年內確診高血壓發(fā)病增加 71.5%[1]。血壓的鹽敏感性研究表明鹽的攝入可以升高血壓,反之亦然。鉀的攝入可能通過拮抗鈉的升壓作用降壓[3-4]。不同 BMI者在不同鹽負荷后血壓變化有無差別、補鉀后的降壓效果間有無不同目前尚無研究。本研究顯示:基線體質指數(shù)≥30 kg/m2者動脈血壓明顯高于體質指數(shù) <30 kg/m2組。限鹽攝入后前者血壓下降明顯大于后者。高鹽攝入后前者血壓升高幅度明顯大于后者,補鉀后前者的血壓下降幅度也稍大于后者。本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BMI不僅是預測高血壓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不同 BMI的受試者對限鹽飲食、高鹽飲食及補鉀飲食的反應也存在量的差異BMI≥30 kg/m2者血壓反應明顯強于體質指數(shù) <30 kg/m2者。提示 BMI與血壓的鹽敏感性存在某種關聯(lián),即 BMI越大者鹽敏感趨勢越明顯。已有的研究顯示長期補鉀可以減少隨年齡增長引起的血壓升高,在本試驗中,補鉀飲食后高體質指數(shù)者血壓下降幅度稍高于低體質指數(shù)者,與基線階段相比,兩組血壓差距縮小,平均動脈壓接近。提示對于補鉀引起的血壓下降,體質指數(shù)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本試驗的結果提示體質指數(shù)可能參與了鹽敏感性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并對補鉀的降壓效應具有一定影響。對高血壓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本次試驗當中,兩組之間血壓在各階段的比較均未顯示統(tǒng)計學顯著性??赡芘c受試人群樣本量小有關。但體質指數(shù)與鹽敏感性之間的關系及補鉀的降壓效應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 吳錫桂,武陽豐,周北凡,等.我國十組人群高血壓發(fā)病率及其影響因素 [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6,76(1):24-29.
2 alkner B.Differencesin blacksand whiteswi the ssential hypertension:biochemistry and endocrine[J].Hypertension,1990.15(6):p.681-686.
3 Weinberger MH.Salt Sensitivity,Pulse Pressure,and Deathin Normaland Hypertensive Humans[J].Hypertension,2001,37(2):429-432.
4 牟建軍,劉治全,徐祥麟,等.長期補鉀補鈣對鹽敏感兒童血壓及其尿鈉代謝的影響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6):411-413.
5 Gelber RP.AProspective Study of Body Mass Indexand the Riskof Developing Hypertensionin Men[J].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7,20(4):370-377.
6 Zhou MM.Body MassIndex,Blood Pressure,and Mortality From Stroke:A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212000 Chinese Men[J].StrokeMarch,2008,39(3):753-759.
7 Kotsis V.Impact of Obesityon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n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5,45(4):60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