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晶
【摘要】秦觀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其詞作中頻繁出現(xiàn)“春”的意象,其中“悲春”又是其中的主導(dǎo)情感基調(diào),本文從具體詞作出發(fā),簡要分析秦觀“悲春”情懷之魅力所在。
【關(guān)鍵詞】秦觀;意象;悲春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是北宋詞壇上卓有才華的作家之一。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文辭頗為蘇軾賞識。他一生寫了約九十首詞,集婉約之大成,后世幾百年都將他視為第一流的詞手,甚至被譽為婉約之宗。
秦觀詞多寫愛情與遷謫生活,以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語言,柔婉的音律,幽冷的場景,將鮮明冷艷的形象勾勒出來??傮w來說,婉約詞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傷春悲秋,癡男怨女的主題,悲秋極為普遍,因為秋天讓人產(chǎn)生衰敗蕭殺之感,但宋詞中出現(xiàn)更多的是傷春、悲春、恨春等一系列關(guān)于“春”的情思,這類情思經(jīng)過秦觀的處理,通過一系列意象的疊加建構(gòu),創(chuàng)造出極富煽情效果的悲涼意境。
一
暖風(fēng)拂面,萬物向榮的春天總是給人一派勃勃生機(jī)之感。春天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季節(jié)。但同時春天是短暫的,時光匆匆,造化無情,人們又極易生發(fā)出一種韶光易逝,功名如夢的悲嘆,不由得將春景著上一些悲涼色調(diào),并將它們頗為個性化地納入詩詞之中。
鐘嶸《詩品序》云:“若乃春風(fēng)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1]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瓪q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而陸機(jī)《文賦》亦曰:“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边@些由于四時變化而觸動的憂傷惆悵之情,比比皆是。
屈原《楚辭·招魂》以“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開傷春之濫觴,歷代文人紛紛將春情秋景納入澆滅塊壘,一寄懷抱的筆下良材?!睹娬x》曰:“春,女悲;秋,士悲”。春光流逝有“美人遲暮”之意,因而春的意象往往染上女性之陰柔,并滲透著悲愁。對秦觀而言,“春”是符合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秦觀心性敏感,體現(xiàn)在詞作中的便是無邊的凄涼與憂愁之境。據(jù)筆者統(tǒng)計,《全宋詞》收錄的52首秦觀詞中,“春”字出現(xiàn)了83次,其它與春天有關(guān)的詞語如芳草、碧草、衰草、落紅、殘紅、飛紅、亂紅、紅粉、落英、桃李、柳、風(fēng)絮、飛絮、東風(fēng)、杜鵑、鶯等共出有89處,“花”字出現(xiàn)了118次。顯然秦觀是很傾心于以“春”來傳達(dá)他的情思。就連他的詩歌也是如此。且看《春日五首》之二的“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兩句,秦觀筆下之“春”所體現(xiàn)的愁怨的可見一斑。春日里,秦觀卻往往在一派生機(jī)勃勃背后,體察到紅顏易老,循環(huán)無情的悲涼。在繼承傳統(tǒng)“春意象”審美意義的基礎(chǔ)上,秦觀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使其詞更加深婉動人,韻味別致。
秦觀性格柔弱,加之身世坎坷,累遭不幸,因而心中滿是悲痛哀怨,陷在其中不可自拔。他的筆調(diào)幾乎不接觸現(xiàn)實社會,更無心國計民生,他只沉湎于抒發(fā)自身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反復(fù)地描寫內(nèi)心深處無法排遣的悲傷,哀愁幾乎籠罩了他的大部分生命。秦觀前期的詞幾大體都是追憶往日旖旎的生活,抒寫相思愛戀,離愁別緒。而后期的詞則感傷于政治的失意,命運的不可琢磨。因此,他的詞風(fēng)有一個從纏綿柔婉到幽深凄婉的轉(zhuǎn)變。秦觀《淮海詞》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作者遭貶謫放逐之后所寫,感情基調(diào)是孤寂凄婉的。他將對現(xiàn)實的無可奈何之感全都傾瀉在了他的詞作之間,將身世的愁與恨融入寂情冷景之中,將兒女情長、身世孤苦之感含蓄地表達(dá)出來,風(fēng)格凄婉動人。
中國古典詩詞,常常需要選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來營造意境,以此傳達(dá)作者的個人情感。而怎樣用合適的“意象”來營造出完滿意境一直是文人所思考和實踐的。人的情感是瞬息萬變的,通常意義上說個別的景物著實是難以有效地言傳出感情的深度和厚度的,這就需要一個包含繁富景物的意象場來完成。而“春”這個包羅萬象的特殊意象場便常見于詩詞之中,寄托著眾人的情懷。秦觀在運用“春”意象上做得極好,正如王國維所說:“文學(xué)之事,其內(nèi)足以慮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跃硠僬?莫若秦少游”。[3]。
二
秦觀晚年飽受黨爭之害,在朝受到排斥,一再遭貶。他擅長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風(fēng)景,而“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春的悲怨能充分抒發(fā)出遷客謫人的哀愁。且看秦觀的《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篇詞作深切地抒寫了詞人前途渺茫,孤單寂寞,懷鄉(xiāng)思親的悲苦之情。開篇描寫春夜之景,意象凄迷,。結(jié)尾因景設(shè)問,沉痛地表達(dá)出自己遠(yuǎn)離家國,寄身江湖的悲憤。整首詞的精妙之處在于“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秦觀將“孤館”、“春寒”、“杜鵑聲”、“斜陽暮”這些凄清的早春意象巧妙地組合理在一起,強化了情緒,顯示了無限的凄迷絕望,使人強烈感受到其心中難以排遣的苦悶與傷感。
又如他在湖南郴州所作的《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鴛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作品上片由明媚的春景,陡接以“飄零”、“離別”之意,流露出濃重的遷謫之悲。下片今昔對照,以昔日宴集的歡樂反襯今日的風(fēng)流云散,從而引發(fā)出種種的怨憤不平,促使他發(fā)出了沉痛的慨嘆“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這不僅是說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時也在暗示著生命的春天也將一去不復(fù)返。整首詞至“愁如海”,已充分表明秦觀此詞流露出的令人驚詫的悲憤之意。夏閏庵評:“此詞以‘愁如海一語生色,全體皆振,乃所謂警句也?!盵4]
這樣的詞作還有《紅城子》,是秦觀在紹圣元年(1094)遭貶離開汴京之前,重游城西金明池所作。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dāng)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西城的楊柳在春風(fēng)中擺弄著柔軟的枝條,也牽動了詞人傷離怨別的憂愁,令人潸然淚下。他追憶著往日與好友聚首為其系歸舟,暢飲歡娛的場景,而如今“人不見,水空流”,無限的惆悵傷感溢于言表。
秦觀的悲傷,在于他不能放下往日的美好與幸福。秦觀的執(zhí)著,在于他認(rèn)定自己青春無怨和無辜。他常常以一種如在夢中的精神狀態(tài)去追憶快樂的往事,以一種愁苦無奈的目光來打量凄涼的現(xiàn)實。秦觀一路被貶,孤苦無依,理想都化為泡影,現(xiàn)實讓他放棄了生命的活力和未來的憧憬,其詞作所蘊含的身世悲涼之感源自心寒,托于春天,傳之后人。
【參考文獻(xiàn)】
[1]唐圭章.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2]唐圭章.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3]宋.秦觀著,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長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4]徐培均.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