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銅川 727000)楊百強 張晨輝 王文學
我院于 2000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對 29例隱性骶裂并發(fā)排尿功能障礙患者行尿動力學檢查,以探討其尿動力學改變和在診斷治療中的作用,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診治隱性骶裂并發(fā)排尿功能障礙患者29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1例 ,年齡:5~ 43歲,平均 23歲 ,排尿困難 21例,尿失禁 8例 ,29例患者均經 X線檢查證實屬隱性骶裂且尿常規(guī)檢查均正常。
2 檢查方法 29例隱性骶裂患者采用尿動力儀行尿動力學檢查 ,測定尿流率、膀胱感覺、膀胱容量、膀胱穩(wěn)定性、順應性、膀胱壓、逼尿肌壓、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力和尿道括約肌肌電圖,根據 Lin PURR圖來判斷膀胱出口阻力和逼尿肌肌力,以膀胱充盈期逼尿肌出現期相性收縮并大于 15cmH2O。判斷為逼尿肌不穩(wěn)定。
29例患者中,神經源性膀胱 22例,膀胱功能正常 7例,逼尿肌收縮力減弱或無力 12例,逼尿肌收縮力亢進 3例,逼尿肌-括約肌協(xié)同失調 9例 ,膀胱容量縮小 3例,膀胱頸部及以下梗阻 6例,低順應性膀胱 8例。
隱性骶裂伴排尿功能障礙患者常因有脊髓或神經發(fā)育異常所造成。如:局部瘢痕、粘連、終絲增粗、蛛網膜囊腫、或同時有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畸胎瘤等病理情況,常造成脊髓拴系與受壓[1]。發(fā)生脊髓拴系最常見的部位在脊髓末端(相當于腰骶椎交界處)[2]。臨床表現為下肢、腸管或膀胱癥狀,如:下肢疼痛、肌肉萎縮、感覺異常、大便失禁或便秘、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隱性骶裂造成的神經源性膀胱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逼尿肌反射亢進(DHR);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3]。楊 勇等[4]認為脊髓拴系對脊髓的慢性牽拉造成脊髓及其神經根廣泛的慢性缺血,使脊髓損傷的程度和水平差別很大,對膀胱尿道功能的影響也存在很大差別。本組 29例患者中,逼尿肌收縮力減弱或無力 12例,低順應性膀胱 8例,逼尿肌-括約肌協(xié)同失調 9例 ,膀胱頸部及以下梗阻 6例,逼尿肌收縮力亢進 3例,提示隱性骶裂的主要病變部位位于脊髓圓錐,而且常合并脊髓其它部位的病變及損傷,因其逼尿肌過度活動伴有逼尿肌受損,常同時存在尿失禁;由于膀胱順應性差,同時伴逼尿肌過度活動可導致上尿路功能受損發(fā)生腎積水。隱性骶裂患者尿動力學檢查結果的多樣性,提示其病變部位的多病灶性。
隱性骶裂患者尿動力學檢查的目的不僅要了解神經源性膀胱的類型,而且要對膀胱儲尿的安全性進行評估并進行針對性治療。8例尿頻、尿急嚴重者出現急迫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逼尿肌收縮力減弱無力、低順應性膀胱,經口服黃酮哌酯、舍尼亭等藥物治療 6例癥狀明顯好轉,2例無效者 1年后復查尿動力學逼尿肌收縮力減弱和低順應性膀胱仍存在。21例排尿困難患者中 7例尿動力學檢查膀胱功能正常,提示脊髓病理變化甚微,排尿功能障礙輕微,未行特殊處理臨床隨訪;尿動力學檢查膀胱頸部及以下梗阻,逼尿肌-括約肌協(xié)同失調 9例,給予服用可派、哈樂等 α受體阻滯劑治療 6例療效滿意,3例療效差,1年后 2例行尿動力學檢查提示逼尿肌-括約肌協(xié)同失調;排尿困難伴腎積水患者 5例,尿動力學檢查,3例逼尿肌收縮力亢進,2例給予間歇導尿(ISC),3例給予恥骨上膀胱造瘺,其中 1例腎功能無改善而改行回腸膀胱術結合間歇導尿治療。
通過本研究發(fā)現隱性骶裂伴排尿功能障礙的患者治療前行尿動力學檢查,可以了解神經源性膀胱的類型,明確病因,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低順應性膀胱可能是造成腎功能損害的主要原因,治療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建一個低壓、足夠容量和可控的膀胱;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827-829.
[2]Odon-Nell PD.Uriuargincontinencest.Loais:Mosby,1997:171-180.
[3]張小東,PaaI A.尿動力學.第 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54-155.
[4]楊 勇,吳士良,那彥群,等.脊髓拴系患者的尿動力學評估和治療對策.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23(5):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