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湖北省來鳳縣翔鳳鎮(zhèn)衛(wèi)生院 來鳳4457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以血性黏液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為主要癥狀,屬中醫(yī)學“腸癖”、“泄瀉”等范疇。近5年來,筆者應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40例潰瘍性結腸炎,取得較好療效?,F(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7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1~70歲,病程5個月~18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0~68歲,病程6個月~17年。兩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參考文獻[1]。(1)臨床表現(xiàn):持續(xù)性或反復性發(fā)作性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全身癥狀,少數患者只有便秘或無血便。(2)結腸鏡檢查:黏膜有多發(fā)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病變大多從直腸開始,呈彌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黏膜血管模糊,易出血,或附有膿血性分泌物;可見假性息肉,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3)黏膜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呈炎癥性變化,同時??梢娒訝€、潰瘍、陷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4)鋇灌腸:黏膜粗亂及/或有細顆粒改變;多發(fā)性淺龕影或小的充盈缺損;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臨床表現(xiàn)、結腸鏡檢查有1項及/或黏膜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可以診斷本?。慌R床表現(xiàn)及鋇灌腸有1項者也可以診斷本病。
1.3 排除標準 (1)有嚴重的并發(fā)癥,如局部狹窄、腸梗阻、腸穿孔、直腸息肉、中毒性結腸擴張、直腸癌、結腸癌及肛門疾病患者。(2)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3)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4)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茵陳白芷湯:茵陳30g、黃柏12g、秦皮 12g、白芷 9g、茯苓 15g、藿香 12g、白及 15g、白術6g,將上藥濃煎藥液200mL左右,溫度30~40度,患者晚上臨睡前排空大便后保留灌腸,每日1次。灌腸方法:將藥液倒進干凈“空鹽水瓶”中,用一次性輸液管將針頭前半部位剪掉,用石臘油潤滑頭部,舉高鹽水瓶,病人側臥,將剪掉端輸液管插入肛門10~15cm,注入藥水,臥床4h以上。
1.4.2 對照組 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國藥準字H11020818),每次1g,每日3次。兩組均以15d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休息5d,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大致正常。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結腸鏡檢查均未見明顯改善。
2.2 結果 治療組40例中,顯效26例,好轉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對照組30例中,顯效2例,好轉1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0%。兩組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屬于“腸癖、泄瀉”范疇,病因屬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jié),喜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致濕熱內蘊,下注大腸,濕熱是發(fā)病的主要因素。灌腸方中茵陳苦寒,清熱利濕;黃柏苦寒,清熱燥濕;藿香辛微溫,芳香行散,化濕濁;秦皮苦寒,瀉熱澀腸止痢;白及苦澀,微寒之品,收斂止血,消腫生??;白芷辛溫,消腫止痛,排膿生肌,燥濕止瀉;白及與白芷能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茯苓健脾利濕,白術益氣健脾,茯苓與白術配伍,有健脾固本之功效。諸藥配伍,達到清熱除濕消腫、排膿止血生肌、益氣健脾固本之目的。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