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是20世紀中國畫壇學養(yǎng)淵博、著述宏富、山水畫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一位杰出的繪畫大師。他一生探索,筆耕不輟,是少有的高壽多產(chǎn)畫家。在近現(xiàn)代美術(shù)史上,黃賓虹的繪畫作品被公認為:面貌最為繁雜,風格最為多樣,筆墨最具特點,變化窮盡妙理,理法最為嚴謹。近日,浙江省博物館和吉林省博物院聯(lián)袂舉辦了黃賓虹書畫作品展,從展出的七十余件黃賓虹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中,我們可窺見到黃賓虹書畫藝術(shù)之博大精深。本文選取此次展出中的部分繪畫精品佳構(gòu)加以賞析,從中不但可以體味到黃賓虹繪畫藝術(shù)的魅力所在,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黃賓虹山水及花鳥畫作品的理解。
黃賓虹(1865—1955年),名質(zhì),字樸存,中年后號賓虹。祖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他最初學畫于陳春帆,后力攻山水,并將我國的山水繪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他筆下的花鳥草蟲,能遺貌取神,奇趣有致。他對畫論、畫史也深有研究,且將詩人、書法家、篆刻家融為一身。他的詩文清雋疏朗;書法篆刻,飽含金石之氣。黃賓虹先生一生的繪畫作品積稿盈萬,但他從不斤斤于潤金之有無,其絕大多數(shù)書畫作品均無償贈予博物館和友人,僅捐獻給浙江省博物館的書畫作品就有五千余件。解放后曾任中國美協(xié)華北分會副主席。著有《中國畫史綱》、《黃賓虹畫語錄》等多部著作。90歲壽辰時,曾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的優(yōu)秀畫家”之稱號。
黃賓虹的許多山水繪畫作品都是從生活中來的,他十分重視師造化,認為:“師古人,不若師造化?!彼鴿M懷創(chuàng)作激情游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以“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麗”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以“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求修養(yǎng)之高,無以言境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曾九上黃山,五上華山,四上岱岳,其山水畫作品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渾厚華滋,被譽為一代宗師。他的畫在用墨用水上大有獨到之處,其山水畫特點是“黑密厚重”,但虛實得當,善藏善露,成就極高。當今學術(shù)界認定黃賓虹山水畫風的形成有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60歲以前。他從18歲隨陳春帆學畫開始,經(jīng)過了四十余年的學習傳統(tǒng)過程。先師新安畫家前輩查士標、李流芳、弘仁等諸家,后師沈周、董其昌等大家,查士標疏散潤秀、縱橫淋漓,沈周蒼辣逸秀、柔中帶剛,董其昌古雅秀潤的畫風對黃賓虹早年都頗有影響,后來他又轉(zhuǎn)益多師,學習了鄒之麟、惲香山、石??等畫家的作品,通過長期的學習,逐漸形成了他早期輕逸疏朗的基本面貌,這一風格學術(shù)界給他定義為“白賓虹”。黃賓虹早期繪畫作品的章法結(jié)構(gòu)多從古人中來,皴法多為披麻及牛毛皴,并有短筆點苔,用筆“筆筆分明”。從中可見明人“枯硬”之痕跡?!兜歉咄h圖》(圖1)即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在這幅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黃賓虹在借用明人沈周、文??明的視點和方式來上追宋人,在體式上偏向荊、關的“北方畫派”以至北宋末年李唐的繪畫風貌,雄姿偉岸,可居可游,但在用筆用墨及設色上,仍擺脫不掉明人的籠照,較之北宋繪畫要柔淡、明麗、清新一些。《水墨山水圖》(圖2),從此幅繪畫風格來看,當為他早期的作品。黃賓虹在《八十自敘》里曾記載,在歙縣期間,常在族親好友家中觀摩他們所藏的古人書畫真跡,而“尤愛董其昌、查士標,習之又數(shù)年”,這幅作品即可為證。明末大畫家董其昌倡導“南宗”,以披麻皴為主的柔韌線條構(gòu)筑物象,輔之水墨清潤,造境或“平淡天真”或“疏野荒率”,董其昌屬前者的代表,查士標則側(cè)重后者。查士標是黃賓虹的鄉(xiāng)梓先賢、新安畫派中人,也是黃賓虹早年重要的取法對象之一。這幅作品中,遠景峰巒淡逸,近處茅亭船只,幾株樹木聳立眼前,一派寂靜景象,查士標的影子仿佛就在其中。
第二階段為轉(zhuǎn)型階段(60—85歲)。游歷寫生對畫家是一個吸收養(yǎng)料、豐富題材、轉(zhuǎn)變手法、形成觀念的重要階段。1923年黃賓虹自上海至安徽貴池,游覽鳥渡湖、秋甫、齊山。一路風景甚佳,促動他第二年再游貴池,從自然風光中去尋找作畫的突破口。1928年黃賓虹65歲以后,他的足跡遍及蜀、粵、閩、桂,西湖、富春、維揚諸勝景他更是飽游細看,此時他畫畫不惟寫實、錄景,而是從大自然中吸取古畫中沒有的東西,活靈活現(xiàn)的畫作臨本就在眼前。他一方面悉心揣摩大自然的千變?nèi)f化,著意在如何使得“造化入畫”,汲取天地造化之精華;另一方面,他“搜盡奇峰打草稿”,為日后能證悟、創(chuàng)造“畫奪造化”之佳作,積累了數(shù)以萬計的繪畫素材。由此之時,黃賓虹的繪畫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他逐漸舍棄新安畫派的疏淡清逸,選擇了元人吳鎮(zhèn)的畫風,學習其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由“白賓虹”逐步過渡至“黑賓虹”,其繪畫風格也變得蒼渾、清潤、華滋?!断獦蚬辆茍D》(圖3),此幅一眼望去,山巒重疊,林木扶疏,云霧繚繞。遠景山巒起伏,古樹蒼郁;中景山腰平坦處,幾間房屋,錯落有致;前景為一人過橋沽酒,橋下水面停泊一只小船,一人坐于船頭獨自垂釣。此圖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fā)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系。這幅畫面盡管崇山峻嶺,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意趣生動。構(gòu)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zhì),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分離不開,此時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從此幅繪畫作品中能充分體現(xiàn)出黃賓虹“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shù)風格?!豆鹚露磮D》(圖4)這幅作于黃賓虹83歲的佳作,是他繪畫風格從清逸疏朗向渾厚華滋演變的一幅作品。此圖雖取材于常見的自然景色,然而樹木朦朧蒼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疊有致,呈現(xiàn)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氣象。技法上,以斑駁凝練的墨線勾勒山石樹木的形質(zhì),再用濕筆暈染,尤其是著色,已從漬墨法發(fā)展到漬色畫法。色漬滿溢、流彩飛揚,使色墨渾然一體,加上那幾筆淡墨勾勒而成的遠山,以漬色鋪墊,具有一種超越視覺的美感。畫中點景人物精致準確,形態(tài)生動,起到了“畫眼”的效果。這種以情定景,以情寫景的藝術(shù)處理手法,令山水繪畫意蘊的生命散發(fā)出大自然無限的活力。
第三階段為成熟期(85—92歲)。1948年黃賓虹從北平應聘國立杭州藝術(shù)??茖W校至1955年謝世,這七年是他的晚期創(chuàng)作階段。此時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達到了藝術(shù)之巔峰,其筆下的繪畫作品愈臻化境,無一筆是筆,無一筆是墨,而又無一筆非筆,無一筆非墨,黑密渾厚、潤澤華滋的風格更趨純粹,技法也更精進圓熟。這時黃賓虹先生把歷年游歷寫生畫稿近萬件帶在身邊,全力以赴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在原寫生稿上進行皴染,亦有的按記憶與寫生稿重新進行創(chuàng)作,經(jīng)過融匯貫通,最終形成了自家風格“黑賓虹”,其特點是黑、密、厚、重層層加染。此外他還進行了“水墨丹青合體”,即在水墨畫中用點染法,將石青、石綠、朱砂作皴,這是黃賓虹的又一奇想,欲將中國山水畫的兩大體系(水墨與青綠)進行融合,到了晚期他實現(xiàn)了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渡剿畧D》(圖5)是一幅凝聚了賓虹老人一生筆墨藝術(shù)探索的精華之作。在這幅作品中,賓虹老在疏筆勾勒山之骨架體貌的基礎上,用亦點亦皴式的短筆觸,以中鋒屈鐵之力,擲落萬點之墨,使其“墨澤中濃麗四邊淡開,得自然之圓潤,筆跡墨痕,躍然紙上”,呈現(xiàn)出“骨架疏野洞達,肌膚淹潤細密”,“華滋渾厚,秀潤天成”之萬千氣象。他借助筆墨書寫對天地萬物的感悟,“道成而上,藝形而下”,“志道據(jù)德,依仁游藝”。憑借“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恣意涂抹狂掃,卻了然洞達至隨心所欲不越矩的境地。越是晚年的黃賓虹越注重墨法創(chuàng)新,老人將墨法、色彩、光影相滲相合,相得益彰之妙法理趣,在此畫中表現(xiàn)得超凡入化,渾然天成。如此“格意高古,墨妙筆精,景物幽閑,思遠理深”之作,非一代筆墨宗師,非對天地之“道”參悟到一定境界是無以達到的?!对O色山水圖》(圖6),此幅雖未署年款,但無疑是這期間的典范之作。一面山麓幾乎占滿整個畫面,濃墨、設色,層層積染至碑椎般黝黑,但光潤如玉、渾然如雕塑般具有撼人心魄的體量感。雖“千筆萬筆無筆不簡”,畫境單純而豐富,密實中隱約的虛白處,天然而通透,觀者能感受到山體內(nèi)的呼吸與天外云氣共吞吐。在高山密林深處有一長者問路于一童子,畫面空靈靜謐似一首無言詩。全圖章法、筆法、墨法俱佳,意趣高古靜穆,是畫家少見的精品佳構(gòu)。
黃賓虹的寫意山水畫以“峰巒渾厚”而著稱于世,他以一代山水畫大師的面目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并已逐步走入更多的百姓生活中,但他的花鳥畫成就卻鮮為人知??v觀此次展覽,當我們的目光從他的山水繪畫轉(zhuǎn)移到花鳥畫作品時,不難發(fā)現(xiàn)黃賓虹的花鳥畫世界同樣魅力四射,作為一位典型的“借古開今”的畫家,黃賓虹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且修養(yǎng)全面。他的花鳥畫雖屬于“偶爾為之”,但“含剛健于婀娜”的內(nèi)美情致,以及簡約淡雅、輕松自然、不流作家習氣等繪畫特點使人胸襟舒適,仿佛令人置身于另一個世界?,F(xiàn)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潘天壽先生曾對黃賓虹有過這樣的激賞:“人們只知道黃賓虹山水畫絕妙,不知花鳥更絕妙,妙在自自在在。”
黃賓虹先生的花鳥畫與他的山水畫具有同樣的藝術(shù)品味和深度。黃賓虹認為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并且在創(chuàng)作中極力體現(xiàn),他的花鳥畫不像山水畫那樣層層累積,大多構(gòu)圖簡潔,輕松自然。從此次展出的多幅花鳥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許多花鳥畫與其山水畫作品一樣,都比較注重寫生,與此同時,他在繪畫的過程中又不斷嘗試和實驗新的技巧和方法,把文人的深厚學養(yǎng)和藝術(shù)家特有的細膩和敏感都滲透到花鳥畫作品中。他推崇以書法的筆法和金石的趣味作畫,一波三折,含蓄有力,剛?cè)嶂卸兓f千,下筆重,運筆狠,點、曳、斫、拂、披、轉(zhuǎn)、頓、挫,方法多變,技巧純熟,或快或慢,或齊或整。在用筆上他又有特別的優(yōu)勢,講究平、留、圓、重、變;用墨上他強調(diào)筆墨“淋漓而不臃腫”,尤其是關于宿墨與清墨諸法進行突破性的研究與運用,有濃、淡、破、潑、積、焦、宿七墨,這使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洋溢著特有的“黃賓虹”之味道。正是包括宿墨與清墨這類歷來為花鳥畫家視為大忌的墨法的滲透與移入,才熔鑄成黃賓虹花鳥畫華滋渾厚、秀靜妍潤的魂魄。黃賓虹的花鳥畫在用色上更是出奇的好,相對其山水畫來說變化也更加豐富,他能夠率真地去吸收民間色彩的感覺,一些作品中有顯著的民間瓷繪色彩的特點,青綠和玫瑰紅的運用特別的得心應手,有民俗感而無塵俗味,恰到好處的各種顏色的結(jié)合真可謂渾然天成。與此同時,他還特別注重用“臟”色和“濁”色,很多作品初看灰蒙蒙的一團,細看里面卻包含著各種不同的細微變化,豐富厚重,精妙之至。《牡丹圖》(圖7)、《設色花卉圖》(圖8)及《蓮塘秋趣圖》(圖9)即是黃賓虹此次展出中的三件花鳥畫精品佳作。
縱觀整個畫展,細細品味黃賓虹先生的一幅幅繪畫作品,我們不難理解先生筆下所追求的藝術(shù)境界,其高山峻嶺須以華滋草木、繁英秀萼以至鳥飛蟲鳴,這才足以完整表達出黃賓虹心中眼中的“大美”,拈花一笑慰平生。我們相信,既有悲天憫人之情懷,又具“自自在在”之品性,才是黃賓虹完整的情志、圓滿的生命。我們徜徉在黃賓虹先生的繪畫世界里,終于可以感悟到高山峻嶺與水流花放乃是黃賓虹繪畫藝術(shù)的一個完整體現(xiàn)。(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