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交換出現(xiàn)以后的夏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到底都使用什么樣的“貨幣”,對此,錢幣學家和歷史學家們似早有研究,即除了貝幣(龜貝、玄、貝、齒貝等)之外,更多的介紹就是“青銅塊”,也被稱之為“稱量貨幣”。但在古今若干錢譜圖錄中,卻很少有圖拓或?qū)嵨锟d。距今約3000年前的歷史遺存,在當時“貨幣”鑄量就較為稀少的情況下(古代主要是以物易物),能留存至今是相當難得的。筆者在集藏古錢幣過程中,偶得一枚“青銅塊”(見圖),看上去似還非同一般,因為在古銅綠銹的包敷中,可見有一層包金,一端較為完整,一端為破碴兒,其一面有一大約0.6毫米深的弧形凹槽,該塊長23毫米,寬14毫米,厚7.5毫米,重18克。
眾所周知,中國從夏朝就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按《史記#8226;平準書》記載,夏朝就已經(jīng)有了“貨幣”,“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金),或白(銀)或赤(銅)?!痹凇豆茏?8226;山權(quán)數(shù)》中記有夏禹“以歷山之金鑄幣”,商湯“以莊山之金鑄幣”之說。在《國語#8226;周語》中,對西周前鑄幣情況有更進一步的描述,周大夫單穆公單旗曰:“古者天災降戾(lì音立),于是乎量資幣(鑄幣),權(quán)輕重,以救民。”在劉偉先生的著述中,曾這樣說道,我們推想,夏商之間人們可能以銅塊為貨幣,可是還缺乏實物考證,但至少在商周之間曾用青銅塊作貨幣,已被考古界所證實。高英民先生近期在他的《中國古代錢幣略說》一書中,做了更為明確的闡述:“殷末周初,青銅塊做為一般等價物曾經(jīng)廣泛行用,其大小不一,重量不等,輕者十幾克,重量上千克。它們所以取得等價物地位,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價值、自身的優(yōu)點。在交換中因往往需要稱量,故稱‘金屬稱量貨幣’。近年在江蘇金壇及其臨縣境內(nèi),商周時代吳文化遺址中曾多次發(fā)現(xiàn)青銅塊,其中一個窖藏出土150多千克,一個墓葬也出土150多千克?!备呦壬⒔忉屨f,其稱量單位為??和鈞,??即鋝(lüè音略),重半兩,合十二銖,而鈞約等于三十斤。
從上可知,在銅仿貝、布幣、刀幣及其他形狀的銅鑄幣(如橋形幣、戈形幣、魚形幣、榆葉形幣、錨形幣和蟻鼻錢等)出現(xiàn)之前,多以銅塊(或餅)形式存在而被我們的祖先廣為使用。至于這枚包金青銅塊(注:似非為機械包敷,因在其非凹槽一面存在有金瘤),如何斷代,它與一般青銅塊是什么關系,為何包金又如何稱量及交換使用,或者有元作為賞賜品之用等等,惜筆者才識疏淺無從詮釋。至于它的出處,只知是購于一河南籍錢幣商之手,當時并未問及它的來龍去脈,也成了筆者今日手中難解之謎。今借貴刊一角以示,愿得到泉友和方家點評。(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