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高古瓷是相對明清瓷而言,盡管學術界對高古瓷定義存在分歧,但從廣義層面講,明清以前所燒制的瓷器統(tǒng)稱高古瓷已約定成俗。
隨著收藏理念的變化,原先不被看好的高古瓷,現(xiàn)正被藏家逐步認知,乃至追捧,對高古瓷的收藏以及價值評估也日趨理性化。2004年,一件北宋磁州窯刻花梅瓶賣到一千三百五十萬元。2008年一件北齊雞首青瓷壺,也以二十八萬三千元在國內(nèi)落槌。
目前,高古瓷在收藏界已居半壁江山,以它久遠的年代,優(yōu)美的造型,溫潤的釉水,以及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越來越博得藏家的青睞。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經(jīng)濟價值越來越高。以下是筆者收藏的幾件高古瓷,供賞析。
一、唐五代白釉喇叭口短流執(zhí)壺
高21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4厘米。此壺器型端莊秀美,壺體線條流暢,釉質(zhì)溫潤,古拙自然,給人以千年滄桑之感。施化妝土,釉不及底,胎釉結合部無化妝土處漫釉處呈蟹甲青色。短流,鼓腹,玉璧底,應為晚唐至五代時器物。
二、遼代白釉花瓣口瓶
高18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7.5厘米。六瓣形花口外撇并下翻。長徑,豐肩,圓鼓腹,腹下漸收,施化妝土,釉質(zhì)潤澤,釉色潔白,布滿開片。圈足外撇,不施釉。此器造型秀美,端莊穩(wěn)定,較為稀有。
三、金代磁州窯黑釉文字紋梅瓶
高29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6厘米。此瓶器形粗獷,胎體厚重,整器重心下移。釉色黑中泛褐,釉面密布棕眼,陳舊自然,胎質(zhì)較松,胎色磚紅。小平底,有墊燒痕,殘留釉斑。肩部書有“酒瓶”二字,字體遒勁,筆順有宋金書寫風格。宋金時期,梅瓶肩部大多書寫酒名,如“梨花白”、“蓮花酒”、“羊羔酒”等,直白地書寫梅瓶用途的極為罕見。
四、南宋-元青釉盤口鳳耳瓶(有修)
高16.8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6.8厘米。淺盤口,筒形長頸,斜肩,筒腹,暗圈足,頸兩側飾以對稱模印鳳耳,釉色青灰,釉質(zhì)溫潤如玉,斜向開片,香灰胎,底足滿釉,系墊燒,器型端莊典雅,小巧玲瓏,應為掌中把玩之器。(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