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罕的“大齊通寶”在古錢幣收藏界中赫赫有名,如雷貫耳。但對于一般古錢幣愛好者甚至是資深的古錢幣收藏家與學(xué)者來說,也只能是面對古錢譜上的黑白拓片望梅止渴,望洋興嘆而已,或許在夢中可以一睹其真容。皆因“大齊通寶”真品在古錢幣收藏史上迄今只發(fā)現(xiàn)了兩枚,其中一枚“缺角大齊”早已被埋入地下無從尋覓,而另一枚“四眼大齊”也是下落不明,不知所終。
最先收藏到“大齊通寶”的是清嘉道年間的收藏家戴熙。因為戴熙收藏的“大齊通寶”輪廓有缺損,所以被人稱之為“缺角大齊”,在當(dāng)年成為海內(nèi)孤品,彌足珍貴。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李秀成率部攻打杭州,戴熙在杭州組織團練鄉(xiāng)勇進行抵抗,城陷時戴熙將平時所藏古錢幣全部埋入地下后投水自盡了。此事引起了古董商及錢幣界人士的高度關(guān)注。在太平天國失敗之后,便有古玩商人為了得到那枚珍罕的“缺角大齊”,竟然不惜重金高價買下了戴熙的舊宅。但是挖地三尺,連泥土也篩了幾遍,卻仍然不見其蹤影。從此,這枚可憐的“缺角大齊”就孤獨地長眠于地下了,令多少人朝思暮想。幸虧戴熙在其生前曾請其好友吳逸庵拓下了此錢的拓片,才令后人可以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
1925年,戴葆庭與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nóng)村,從孩童們踢的毽子上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枚“大齊通寶”。這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是為了做毽子,已經(jīng)被鉆出了四個小孔,人們便稱其為“四眼大齊”。此錢后來轉(zhuǎn)歸張叔馴所得,張因而自號“齊齋”。張叔馴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古錢幣收藏大家,他對“大齊通寶”竟然如此厚愛,足以證實“大齊通寶”的珍罕。據(jù)筆者所知,五代初據(jù)守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永安一十”與“永安五百”(皆為孤品銅錢)也是由戴葆庭轉(zhuǎn)歸張叔馴的,均已流落海外,不知所終。想那枚“四眼大齊”也難免遭遇遠離故土漂泊異鄉(xiāng)的厄運。
筆者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如此幸運地得到了第三枚“大齊通寶”,這一枚既不缺角,也沒有“四眼”,而是一枚“裂紋大齊”??磥碚湎『币姷摹按簖R通寶”是擺脫不了殘缺美的命運了,恐怕不會再發(fā)現(xiàn)完好無損、異常精美的“大齊通寶”了。
筆者得到的這枚“大齊通寶”,最大直徑為26毫米,最大孔徑為6毫米,厚度僅為1.5毫米,重3.2克。該幣系出土生坑,至于何時出土?出自何處?已無法考證。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地氣所含有的各種復(fù)雜成份至使此幣生成了透骨之銹,它遍體布滿了厚厚的紅斑綠銹,甚至錢文與幣面都有一種似曾被地?zé)崛芑^的感覺。這不僅使其更加古樸自然,而且極其美觀,極具觀賞性,令觀者無不為之驚嘆!
由于銹層太厚,該幣整體外形不夠規(guī)整,字體亦不甚清晰,但錢文為“大齊通寶”是明確可辨的。在穿孔的下方斜向至邊廓有一道明顯通透的斷裂紋,裂紋自右上方至左下方斜向通過繁體的“??”字。從這裂紋的邊緣可看得出,這裂紋也是非常古老的。從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裂紋還分出來一個枝杈,形成了一個“人”字形,只是分出來的那道裂紋較細且并沒有通過到邊廓,否則就會有一塊三角形的缺失,“??”字也就只剩下左上半部了,而這枚“大齊通寶”也將會變成“缺角大齊”,且缺得比較嚴重,連錢文都不全了。正面看穿右上角也有一道細微的裂紋,從背面看得較清晰(需借助于燈光放大鏡),很細、很短,也不到邊廓,否則此幣就會自然斷為兩半了。有淺綠色的銹層從裂紋中析出。從穿廓裂紋的斷口處可以看到,此幣已完全失去了青銅合金的原本金屬特性,變成了類似于鐵礦石的那種感覺。因此,該幣絕對不能像一般銅錢那樣擲在地上去辨其音色,如果那樣做的話,恐怕會被摔碎的。況且也沒有必要這樣做。
如果說“缺角大齊”和“四眼大齊”都不見了,都已成為歷史的過眼云煙,那么這枚“裂紋大齊”定將更為世人所矚目。盡管它有裂紋,盡管它銹跡斑斑,但那都是自然形成的,真實的記載著千年歲月的滄桑。而且,它畢竟是完整無缺的僅存的一枚“大齊通寶”。
歷來人們都認為“大齊通寶”是南唐錢,對此,筆者存有疑議。
五代十國是唐朝滅亡后的一個分裂與戰(zhàn)亂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后,相繼占據(jù)中原地區(qū)的五個王朝,十國是指圍繞在五代周圍割據(jù)西蜀、江南、嶺南和河?xùn)|的十個小國,合稱五代十國。在十國當(dāng)中,南唐的疆土是最大的。
南唐共歷烈祖李??、中主李??和后主李煜三代,共三十九年。南唐開國君主李??是楊吳權(quán)臣、徐溫的養(yǎng)子,名徐知誥,曾受封為齊王。楊吳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廢吳睿帝楊溥,自己稱帝,立國號為大齊,改元升元。次年即改姓名為李??,改國號為唐(徐知誥本姓李,為徐溫養(yǎng)子,冒姓徐氏。至此復(fù)姓李氏改名??。自言為唐室后代,故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是為南唐烈祖(前主)。
南唐前期一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政治上比較穩(wěn)定,國力強盛,疆土廣闊,加之注重發(fā)展生產(chǎn),經(jīng)濟一直居于十國前茅,貨幣經(jīng)濟也相對較為發(fā)達。李??對外結(jié)好鄰邦,對內(nèi)整飭朝政,遣使巡視民田,以肥瘠為等定稅和調(diào)兵派役,史稱江淮之地,“頻年豐稔”。
筆者不知是否有史料記載證實“大齊通寶”為南唐徐知誥開國立國號為“大齊”時的鑄幣,如果僅是后人以其初立國號為“大齊”來主觀推斷的話,筆者則更傾向于“大齊通寶”應(yīng)為唐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黃巢所鑄。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攻克潼關(guān)。唐僖宗帶領(lǐng)嬪妃、親王等逃離長安,奔成都。黃巢率軍進入長安。十二月十三日,黃巢即位稱帝,立國號為大齊,改元金統(tǒng)。唐中和三年(883年)二月,李克用與黃巢戰(zhàn)于渭南(今陜西渭南),一日三戰(zhàn),大敗農(nóng)民軍。黃巢率軍退守長安。黃巢力戰(zhàn)不敵,遂焚宮室退出長安,自藍田入商山。中和四年(884年)六月,渡過汴水的黃巢軍同李克用軍在封丘(今河南封丘)激戰(zhàn),損失慘重,只剩下一千多人向山東兗州撤退。七月,黃巢軍在山東萊鞠以北的瑕丘,同武寧節(jié)度使時溥打了最后一仗,大多數(shù)人戰(zhàn)死,黃巢在萊鞠東南的狼虎谷自殺身亡。一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大起義以失敗告終。
黃巢自公元880年底進入長安稱帝,立國號為“大齊”,至公元883年初戰(zhàn)敗退出長安,總算是在長安當(dāng)了兩年多的皇帝,理應(yīng)鑄造貨幣,不然還怎能稱之為國呢?但是鑄造的是什么錢文呢?就國號而論,自然應(yīng)該是“大齊通寶”了。黃巢的“大齊國”在戰(zhàn)亂中誕生,又在戰(zhàn)亂中迅速消亡,其鑄造的為數(shù)有限的貨幣,當(dāng)然是難以跨越一千多年的歷史時空出現(xiàn)在今天人們的眼前。
黃巢于公元880年立國呈為“大齊”,徐知誥于公元937年立國號為“大齊”,前后相差57年。而南唐歷經(jīng)三代君主才總共三十九年。如果確實沒有歷史文獻資料佐證“大齊通寶”為徐知誥所鑄,那么筆者寧愿相信“大齊通寶”系黃巢稱帝后所鑄。因為那將使“大齊通寶”的歷史意義更加非同凡響。它將不再只因其存世珍罕而聞名。
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均視農(nóng)民起軍義為“反賊”,是洪水猛獸,是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最大的威脅,必需將其斬盡殺絕,徹底消滅,并千方百計地把他們從歷史的畫卷中抹掉。“缺角大齊”的擁有者戴熙,不就是因為抵抗太平軍失敗后才投水自盡的嗎?他怎么會承認“大齊通寶”是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黃巢鑄造的呢?他寧肯將歷史向后推遲57年,把“大齊通寶”歸于南唐徐知誥的名下,孰不知徐知誥(李??)也是一個篡位的國君呢?名不正而言不順。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徐知誥在稱帝時竟然立國號為“大齊”!與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造反,致使唐朝滅亡的反賊黃巢不謀而合了一個完全相同的國號——“大齊”!這絕不是歷史的偶然巧合!因為時間相差僅57年,徐知誥應(yīng)該不會無知到這種地步。但他很可能是頭腦簡單地從自己曾受封為齊王考慮的。也可能是徐知誥發(fā)現(xiàn)立國號為“大齊”極為不妥,在立國號為“大齊”僅一年之后,徐知誥就匆匆忙忙地改名為李??,改國號為唐,并自言為唐室后代。這些都是為了給自己正名,以期被歷史所接受。然而南唐卻只維持了短短的三十九年,開寶八年(975年),宋兵渡江,攻破金陵,后主李煜被俘,南唐亡。
而在今天,我們卻認為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軍尤其是起義軍的領(lǐng)袖人物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英雄。筆者但愿這枚“裂紋大齊”能與黃巢的名字一起,永垂青史,光耀千秋。(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