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它通過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喚醒、激發(fā)、塑造,傳承著文化知識,開發(fā)著人的潛能,提升著文明的高度。其問,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是否和諧,決定著教育進程能否順利推進,教育目標能否如愿達成。
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碑斀逃哂米约旱恼嫘娜プ呓鼘W生,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理解學生,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欣賞學生。為他們的每一點小小的成績歡呼,這時,教育便是春風化雨了。要做到這些,首先要改變我們現(xiàn)有的學生觀,不把學生當做接受知識的容器來填灌,也不把學生當作無所不能的神童來苛刻地要求,更不把學生當作自己工作成績的砝碼來層層施壓,要把學生當作學生,當作一個個稚嫩的、青澀的、有著無窮的活力也不時會犯錯誤的成長中的生命。
“給每個學生以愛心”是眾所周知的一條教育原則,但要做到這一點卻并不容易,我們的認知、對學生的評價常常會受到種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它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一、性別
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男性和女性在身體機能、心理特質(zhì)、個性特征、思維方式等諸多方面確實存在著種種差別,這也就使得教師對男生和女生的印象存在著刻板化傾向:對男女生學習能力的評價不同,對男女生學業(yè)成就的歸因不同,對男女生學習的期待不同。這一刻板印象直接導致了男女生成長中的分化。男生可以淘氣,女生必須乖巧,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等等,差不多是教師的共識,于是不少女生的創(chuàng)造性被無意中壓制了,不少男生也在“聰明”的自我麻痹中錯失了學習的良機。
因此,老師個人首先要努力消除自身的性別刻板印象,在教育教學中一視同仁、公正評價,并警覺自己的言行。另外,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尤其是人文學科),校園文化的建設等方面也要注意對男女生性別的保護,淡化人為的性別之分,為學生營造性別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
二、背景
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這一切都給他們的個性特征打上了烙印。知識分子家庭往往家教良好。孩子往往懂禮,有著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健康向上,也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學生往往深得教師的青睞;貧困家庭出生的,或是父母外出務工的學生,則往往因為缺少關愛呈現(xiàn)出一種滯后狀態(tài),如不太講衛(wèi)生,說話粗魯,缺乏學習的動力與激情,甚至頹廢或暴力,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往往在心理上不知不覺地疏遠了他們。
實事求是地說,對不同背景學生的不同態(tài)度并不是教師刻意而為,它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流露,盡管如此,教師還是應該冷靜地認識到它對學生的傷害,教師要刻意地改變這種無意間流露的好惡褒貶,給每個學生以均等的關愛。尤其是貧困學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愛。值得注意的是,對貧困生的關愛要把握好一個度,要注意保護他們脆弱的自尊。
三、資質(zhì)
人的天賦、資質(zhì)是不同的,有人長于形象思維,有人長于抽象思維;有人對文科學習駕輕就熟,有人在理科學習中如魚得水;有人長于記憶,有人長于分析;有人語言表達能力強,有人動手能力強……不同的資質(zhì)決定了學生具備不同的學習能力,當他們坐在同一課堂上,學著同一的內(nèi)容時,便顯示出了不同的學習狀況: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有人學得好,有人學得差。當教師用同一標準衡量學生時,便不自覺地將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好”學生得到了更多的欣賞與激勵,“差”學生則逐漸淡出了教師的視線,成為可有可無的邊緣生。
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重新認識成功的含義,不能用高考這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學生,更不能輕易地用考試成績將學生界定為“聰明”或“愚笨”,要看到社會是多元多彩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各種各樣的;要看到學生除考試之外的能力,并承認它是一種能力,甚至一種特長,要幫助他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方向,使他獲得階段性的、有進步的發(fā)展。只要他將來能用自己的所長在社會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并用它為社會服務,我們就應該認定那也是一種成功。臺灣漫畫家朱德庸從讀幼兒園起就不是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學習上的障礙甚至使他連上補習班都被勸退,然而當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對圖形天生敏感時,他找到了自己的成功。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變壞了?!北R梭是在告誡我們,每個學生的生命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們是美好的,獨特的,鮮活的,都是值得愛惜和敬畏的,教師要做的是用一顆真心去愛他們每一個人。當教師將愛的雨露灑向每一個學生時,不僅能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還為他們營造了公正平等友愛溫暖的生存環(huán)境,讓他們這樣的氛圍中學會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關愛自己,也關愛別人。培養(yǎng)出不孤立、不封閉、不排他的健康人格,完成德行與才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