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膾炙人口,意境優(yōu)美的名篇,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也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思想”和“情感”是不可分離的,因而,情感教育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把情感教學落到實處,就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巧設導語。創(chuàng)造情感意境
導語是開創(chuàng)情感意境的起點,也是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第一步。老師一上講臺,學生就會自然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把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面,但有少數(shù)學生不能很快完成這一心理轉變,這時老師得用生動的導語,釀造一種與教學內(nèi)容相吻合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迅速積極地配合教學活動,形成一種與教學內(nèi)容相應的情感意境。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在學毛澤東同志的《紀念白求恩》一課時,我這樣設計了導語:
“同學們,自1938年以來,全國人民的心靈深處,一直崇敬著這樣一位朋友——他在五十多歲時背井離鄉(xiāng)。拋家別子,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戰(zhàn)火紛飛的中國。他以滿腔熱忱,精湛的醫(yī)療技術,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但,他在一次為傷員施行急救手術時,不幸感染病毒,醫(yī)治無效——他,在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xiāng),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就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p>
在老師緩慢而沉重的導語后。教室里十分寂靜。導語誘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了戰(zhàn)火紛飛的抗日戰(zhàn)爭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情境。自然引發(fā)了同學們對白求恩同志的感激和崇敬之情。這種感情滲透到課文的教學中,使學生與文章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鳴升華,萌生了求知欲望。
二、動情朗讀。渲染情感場景
動情的朗讀,可以極力發(fā)掘文章的情感因素,調節(jié)課堂氣氛,渲染情感場景,陶冶學生情操。在上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最后一課》時,我以一種悲憤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把法國人民不愿做亡國奴,對侵略者的憤恨和對自己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朗讀感染了我,思緒久久不能平靜。學生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融入到了作品的意境之中,學習氣氛很濃。
動情的朗讀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藝術修養(yǎng),有真情投入,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感情,產(chǎn)生求知渴望。
三、深入分析。融入情感體驗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這樣寫道:“父親是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他用兩只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边@是文章的高潮。作者流淚,是因為父親不顧身體不便,樂于艱難前去買橘,只是為自己在旅途中不至口渴。這是一種真摯、深厚而又樸實的親子之愛,感人至深。如果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情感體驗,就不能受到感染,又怎能受到情感教育呢?我在上這段時,竟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還在偷偷嬉笑。他一定是缺少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沒能引起聯(lián)想,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于是,我便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真實故事:“讀初三時,我眼睛已高度近視,坐在第三排都很難看清黑板上的字。爸爸知道情況后,從《半月談》上找到一則廣告:‘近視明,一滴就靈’,他便背了七十多斤玉米,趕了五十多里山路到街上來賣,只為我買一個療程的眼藥。當他把賣得的錢微笑著全部放到我手中時,他瘦弱的身軀上被汗水打濕的衣服還沒干。我當時真的是抑制不住淚水啊!父親從小生活就很累,可為了兒子,他滿足、他高興。這是一種榨干了自己還覺得對不起兒子的父愛啊!”我的故事,誘發(fā)了學生類似的聯(lián)想,再回到文中,學生就自然進入了情境,不少同學真的讀得動情,讀出了淚。感情便得到了溝通與升華。
綜上所述,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我們語文教師,應廣采博取,努力提高文學素養(yǎng),以情人文,以情動人,搞好語文教學工作,讓同學們盡可能多地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精神享受,并在潛移默化中去自覺尋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