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的教學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其韻;品其情;拓其詩;啟生心。
關(guān)鍵詞:讀品拓啟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自己把上闕讀兩遍,把不懂的詞語劃出來。
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教師先讓其他學生解釋,再由教師進行解釋。例:
生1:起舞弄清影的“清影”。
師:老師一個人跳舞,有幾個影子啊?(邊跳邊問。) 生2:孤獨的影子。 師:我們再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生3:處于想去又不想去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
師:苦悶矛盾的心理。人只有在什么狀態(tài)下。才想到天上去?
生4:人生中受到沉重的打擊或挫折。有一種一蹶不振的心理。
師:處處失意的狀態(tài)下,才想到天上去。反映出作者的什么心態(tài)?
生5:逃避。
師:請同學們概括上闕寫了一件什么事情?還不能概括,我們請一位同學再來朗讀一遍。
生6:個人朗讀。
師:他讀得怎么樣?請同學們來點一下。
生7:他讀得很響亮……
師:要有停頓,要有感情,要有味道。請同學們再來讀一遍。
生齊讀。
師:這遍讀得比較好,下面老師來讀一遍怎么樣?
生鼓掌。
師:(讀完后)老師讀出了什么味道?有沒有醉酒的味道?上闕寫了蘇軾月下飲酒,由苦悶——矛盾——逃避——現(xiàn)實的心理變化過程,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為喜愛人間生活。
師:下面來讀下闕。
生齊讀。
師:有哪些不懂的詞語?
生:轉(zhuǎn)、低、照;長向;此事古難全……
教師先讓其他學生解釋,再由教師進行解釋。
師:我們再把下闕讀一遍。
生齊讀。
師:下闕又寫了什么?
生8:抒發(fā)對月圓缺的理解和美好的祝愿。
師:下闕寫了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zhuǎn)化為對離人的祝福。我們再把這首詞讀一遍,體會一下詞人什么樣的情感?
生9:能夠從個人的失意中稍稍振作的豁達的胸襟。
師:曠達的胸懷,樂觀的心態(tài)。
最后,師:讓我們帶著蘇軾老先生的情感,回到現(xiàn)實,回到今天的中秋節(jié),那真是“天下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我們用自己的筆調(diào),寫一個快樂的中秋節(jié)。
案例分析:
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達到了詩詞教學的兩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通過朗讀,達到與文本對話,感知內(nèi)容,品味語言,體現(xiàn)生本課堂。引導學生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朗讀把握住了詩詞教學最本質(zhì)的方法。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有學生自由朗讀、全班齊讀、學生個別朗讀、教師示范朗讀等形式,通過這些形式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意境和情感。并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提出不懂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解釋;鼓勵學生誦讀課文,引導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做“一石三鳥”,一是引導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二是引導學生解釋和評價,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三是充分利用學生資源,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了話語權(quán),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第二重境界,通過教師的講解,實現(xiàn)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lǐng)會情感。就本環(huán)節(jié)教學而言,教師的講把握得比較到位。一是教師講在學生無法解釋的詞句處,為學生釋疑解惑;二是教師講在對學生的評價處,給學生價值引領(lǐng);三是教師講在作者情感變化處,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還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講解中,不僅注意口頭語言,而且還通過形體語言。如為講清“清影”這個詞,教師邊跳邊講,學生很快就能理解。
課至于此,總覺得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我們的詩詞教學還應(yīng)該追求另外兩重境界,實現(xiàn)四重境界,那就是:
第三重境界,與環(huán)境對話,聯(lián)想積累,拓寬視野。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著明月來進行的,“月下”這一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不知觸發(fā)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懷!我們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一下。課文以外,還有哪些詠月抒懷的古詩文名句,并進行簡要的評析。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遠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寫得很平實,情感很真實: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月下登樓所見表達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積累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前提,知識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某種能力,從而拓寬視野、啟迪思維。
第四重境界,與自己對話,加深體驗,指導生活。說到底,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生活的傳達,我們讀萬卷書是為了行萬里路。這首詞的語言是委婉的,但所表達的生活態(tài)度是積極的。作者在人生的逆境中,能有如此豁達的心境,難道我們不能從中得到些許的人生啟迪嗎?我想我們所說的“文以載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這應(yīng)該就是所謂的“大語文”的概念。所以,在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我們還應(yīng)該更多地關(guān)注人文性。在這里對人文性的理解,不是狹義的“文化內(nèi)涵”,而是應(yīng)該包括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因此,我們應(yīng)該更關(guān)注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體驗。這里我們可以設(shè)計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呢?談?wù)勛约旱目捶?。通過這—設(shè)計,引導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