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教育體系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強調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樹立正確的數學教學觀,掌握合理的數學教學策略是進行數學課程改革。搞好數學教學的根本保證。為使數學教學順利高效地進行,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這需要我們改革現行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中學數學課堂教學還應注重如下幾個方面。
一、根據學生心理特征組織教學
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初中生的抽象思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時,也在數學和其他學科領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知識和體驗。因此,除了注重利用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具體情境學習新知識外。應更多地運用符號、表達式、圖像等數學語言,聯系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在比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數學問題,加深和擴展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二、加強過程性。注重學生過程性目標的達成
近年來,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已經逐步認識到“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的弊端,體會到“過程”的重要性,并力圖在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中學習知識。但多數教師對“過程”的定位主要是服務于知識的學習,即對“過程”的把握必須有利于對相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無法促進知識高效學習的過程必將被摒棄于日常教學之外。為此?!稑藴省氛J為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課程目標,即首先必須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去“經歷過程”,至于在這些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或方法,則是另一個問題。為此,在教科書編制和教學實施中,應提供一定的活動性素材,給予學生大量的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促進過程性目標的完成。
三、加強現實性。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所謂數學應用意識是指人們運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問題、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數學的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為此,自然應該加強有關數學語言、知識、思想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基礎。但僅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基礎。數學應用意識還難以自發(fā)形成。為此,在教科書編制和教學實施中,應盡可能地展現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即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要學習的數學主題使學生在了解知識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理解并掌握相應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經歷“使用各種數學關系式,獲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以促進其形成對數學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形成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四、引導學生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演練習題的數學教學模式,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例如,在學習“100萬有多大”時,讓學生回家數一數一千粒大米是多少,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數”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學生是一粒一粒數,有的學生是先數一把大米是多少粒,然后估計一千粒會是多大一堆。學生在交流中還討論哪一種方法更好一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具體地感知大數,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進行交流,也體會別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這個過程中為學生適當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有助于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只要深入領會要求,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各項數學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