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息是人體發(fā)聲的動力,也是歌唱的根本,沒有氣息。聲音就不存在。對于聲音飽滿、明亮、圓潤、穿透力強的歌唱者來說,正確的氣息運用是靠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和嚴格的訓練獲得的。
一,氣息訓練的三個步驟
1.吸氣。吸氣時身體各部位應放松(特別是肩膀、胸部),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氣,將氣吸到肺的底部。吸入的氣息使下部肋骨附近擴張起來。由于橫膈膜下沉使腹部向前及左右兩側膨脹,背部也有感覺,脊椎兩側必須是擴張的。對于初學者來說,吸氣量不能過多,過多容易造成人為的壓力,使氣息僵而失去彈性。但也不能過少,氣吸得太少,就會憋在胸部造成聲音單薄、發(fā)飄,還會引起喉頭和頸肌的緊張。但氣必須吸下去,只有氣下得去聲音才上得來。對于初學者來說老師一定要講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學生在吸氣問題上不要耽誤太多的時間,應盡快且準確地掌握。
2.沉氣。沉氣對于學唱歌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正確的吸氣之后,腰的四周有膨脹的感覺。這時必須通過沉氣,把胸部的氣息轉(zhuǎn)移到腰部,使胸部放松。在腰部形成氣息的支點。支點一形成,唱歌的狀態(tài)才形成,這樣在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下把字當作點擺在鼻根處,從點出發(fā)再加上氣息的保持就可以發(fā)聲了。這樣發(fā)出的聲音集中、穿透力強而且具有金屬色彩;反之,如果氣沉不下去,憋在胸部,那么發(fā)出的聲音就不純、發(fā)飄。而且使歌唱者有勁使不上甚至聲音發(fā)虛。對于初學者的同學能做到很自然、很協(xié)調(diào)地把氣沉下來很不容易,大部分同學不是抓不住這頭,就是丟了那頭。這就要求做一些輔助性練習,使學生在學習中很快能找到這種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我往往采用肢體語言及手勢來幫助學生找到氣息下沉的感覺。重要的是教師耐心地一遍一遍地示范、講解、動作,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發(fā)聲。正如古代唱論所說的那樣,只有氣沉于底,聲才能灌于頂。
3.有控制的保持。前邊的兩個步驟是為歌唱作準備的。關鍵在于有控制的將氣緩緩呼出,而且必須在放松保持的狀態(tài)中,以小腹的收縮,用腹壓的力量將氣緩緩呼出。這種以腹壓的力量用氣,沖擊聲帶,發(fā)出聲音的呼吸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氣柱”,以達到氣息的上下貫通。當然如果喉部、胸部緊張或沒有良好的放松、保持狀態(tài)都會影響“氣柱”的形成,造成氣息不通暢。從而就不會出現(xiàn)飽滿、圓潤、穿透力強富有表現(xiàn)力的高質(zhì)量的聲音。因此在歌唱發(fā)聲中,呼氣的狀態(tài)要隨著氣息力度的大小和氣息的消耗而改變。氣息呼出越多,腹腔應有相應的縮小。所以要一再強調(diào)歌唱的氣息的支持、喉頭的下降、胸部的放松。所謂的聲音都要走在氣上,就是這個道理??傊畾庀⒖刂茖Ω璩邅碚f,就是一把尺子,氣息控制的技術程度直接決定著歌唱的能力。
二、常見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聲樂歌唱者都知道氣息訓練的重要性。但對初學者來說,他們往往不能理解歌唱的基礎是氣息,因而也不動腦子去解決氣息問題,單純追求唱出美好的聲音,結果不得不用嗓子去喊、擠、壓,從而出現(xiàn)種種毛病。因此解決氣息問題,也就是糾正這些毛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我有一位學生條件很一般,聲音很小,而且有點沙啞,沒有色彩,只會用嗓子干喊,也只能演唱一些小歌。但她肯動腦子,學習上很下工夫,和我配合得非常好。我要求她在發(fā)聲練習中首先體會用深呼吸和把胸腔放下來,讓每一個音都能自然、穩(wěn)定地在氣息上發(fā)出;要求字走在氣息上,不能在嗓子里發(fā)聲,聲音一定要離嗓子遠,這一切只有深呼吸才能得以實現(xiàn)。這樣經(jīng)過一步步訓練,這位同學沙啞的聲音消失了,具有金屬色彩且集中、飽滿、明亮的聲音被挖掘出來。從中嘗到甜頭的同學更加喜歡歌唱,不難想象她今后的唱歌之路會越走越寬。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部分同學在做氣息訓練時出現(xiàn)喉部緊張、胸部緊壓的狀況,造成氣息淺、提氣、嗓子放不下來,聲音只能在嘴里而進不到腔里,以至聲音發(fā)白、發(fā)虛,沒有金屬色彩,沒有威力,根本談不上聲音美。這種情況主要是學生心里上面緊張造成的。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放松回復到自然狀態(tài)上的呼吸,然后一步一步地找吸氣、沉氣、保持、發(fā)聲的感覺。需要強調(diào)的是教師和學生此時都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體會,不斷地琢磨,刻苦地練習,那么這個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一定能達到正確的氣息要求。
氣息訓練要結合發(fā)聲練習同時進行。如進一步加強氣息訓練可以采用打嘟嚕的辦法實現(xiàn)。打嘟嚕首先要求學生吸好氣,沉好氣之后把“du”字擺在鼻根(也就是鼻根外面,這對初學者來說是這樣的,對于有相當功底的學生,這個點可以擺在離身體更遠的地方)。字上不吃勁,胸部放松下來再加上腰上氣息的支持,這樣聲音會很自然地進入面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獲得高位置。這種感覺對歌唱者十分重要,因為這樣的訓練能使歌唱者在較短時間內(nèi)掌握氣息與聲音的結合,更重要的是這種練習可以加強橫膈膜的機能,也可以得到富有彈性的呼吸。
在做打嘟嚕氣息訓練的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按照打嘟嚕的感覺去發(fā)別的韻母,比如32|—II發(fā)“綠”,我就要求學生打嘟嚕怎樣用氣、集中氣、怎樣發(fā)聲。那么唱字也一樣,和打嘟嚕的感覺一樣,照此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一句一句地練,學生很容易操作和掌握,因為它們的發(fā)聲方法是相同的。
三、氣息與聲音的關系
歌聲的優(yōu)美、動聽都要靠氣息的支持和良好的共鳴音響,才能獲得深厚豐滿的聲音。無論是唱強音或是輕音,都要借助適當?shù)臍庀?。所以說,氣息是基礎,聲音是目的。要獲得美妙的聲音。必須有扎實的氣息為基礎,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根據(jù)我個人的感受,只要把氣沉下來,胸腔放松,把字放松地擺在鼻根外面,每個音都憑借氣息的支持和有控制的發(fā)出,才能使聲音輕松而通透,圓潤而明亮,飽滿而又不失去彈性。反之,如果氣息下不來,落在胸腔,那么我們的發(fā)聲就離不開聲帶,只能使聲帶超負荷地運動,使聲帶過度疲勞而受損,致使我們唱歌生涯提早結束。
氣息是歌唱的基礎,恰當?shù)臍庀?,將會使你的聲音更加?yōu)美動聽,親切感人。掌握正確的氣息,才能使唱歌得心應手,把歌曲的思想內(nèi)容真實地、完整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多年來聲樂學習和教學的一點體會,所以說科學地運用氣息是歌唱訓練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