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端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程文擺脫時下繁瑣細膩的硯雕風氣,借自身雄厚之功力、縱橫之才情、開拓之精神創(chuàng)就了痛快淋漓、大刀闊斧、率真老辣、意趣天成的硯雕風格,可謂繼千年硯雕之傳統(tǒng),開自我時代之生面,業(yè)內喻之“硯林白石”。
本文通過對程文硯雕的氣韻、題材、選材、技法、師承等方面的解讀,希望能使大家對程文的硯雕藝術有個初步認識。
關鍵詞:程文 端硯 硯雕
前言
“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除了實用性外,還有較強的觀賞性,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一個門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歷代文人對硯的制作與雕刻也很注重,并涌現(xiàn)出了一些硯雕大家,如清代顧二娘、劉源,近代陳端友等?!岸顺帯弊鳛橹T硯之首,制作雕刻歷史悠久,自成體系,目前端硯產(chǎn)地廣東肇慶被定為“硯都”,還是“中國文化傳承基地”,從業(yè)人員近萬人左右,名家高手輩出。程文以雄厚之功力、縱橫之才情、開拓之精神、率真老辣之硯風傲立其中,硯界之硯雕藝術之齊白石,有“硯林白石”之譽,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端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一、氣韻:滄桑渾厚,痛快淋漓
程文其人南人北相,平日杯中酒不空,手中煙長有,其作品無嶺南纖細之風,多燕趙豪邁之氣,落刀處肯定果斷,準確到位,意在刀前,心手相隨。每觀程文舊作,都好似剛從雕刻臺上拿下來一樣,氣韻生動,激情猶在,此為高超藝術境界,非常人可為,如東坡字、太白詩。說得通俗點,是一刀定型難,還是雕雕琢琢、磨磨改改難,當然是前者。
程文制硯構思好后,很少在石上畫稿,往往一手反執(zhí)刀弭丙,一手揮木棒,當當打去而生氣來,進行中,多有隨意之筆、靈性之刀,非苦思苦想、精心設計所能及。觀其刻硯,從從容容,閑閑散散,已入畫境耳。
“端硯雕刻固然不是為雕刻而雕刻,也不可能是雕工越多,刻工越細致就藝術性越高就越有價值,或者越精雕細刻就越珍貴。”程文作品大刀闊斧,自信從容,能在似與不似之間生動痛快地表現(xiàn)對象,呈現(xiàn)出一種樸實而老辣的美,大作品有馬踏匈奴之氣勢,小作品有漢八刀玉蟬之風度,如真能看出來,是一種讓人心醉的享受。目前在端硯雕界能超越“工細”這一創(chuàng)作瓶頸的硯雕者,寥寥可數(shù)。
中國繪畫講究用筆,齊白石畫一條線,平常人畫一條線,一樣嗎?黃賓虹一筆下去,力能扛鼎,弘一大師一筆寫來,風自安詳,這是一種純粹和含蓄的美,這一點在純藝術上,較為常見,工藝美術少。程文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正是其打出的一條條刀痕,那是一種沉著肯定、痛快老辣、滄桑而奔放的美,才情胸懷,見聞學識盡在其中,是模仿不了的。
作畫需有生機,所謂氣韻生動,如把硯雕作為雕刻藝術的一部分來看,到一定高度也同樣有這個問題。生機不簡單的只是形象生動,而是筆與筆、刀與刀之間在連續(xù)運動時所貫穿的生氣,以畫家和雕刻家的整體氣局統(tǒng)領之,需至熟中熟,心中無刀而刀自行之境界方可為之。程文硯雕,滿眼生機。我見過很多人雕螃蟹,其中不乏名家高手,雖可極細致仿生,終似標本,而程文刀下的螃蟹,寥寥幾刀,卻可極具生命力,有白石畫蝦之妙。(見圖一)
觀程文硯雕,氣韻整體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痛快淋漓、滄桑渾厚而生機盎然的美。
二、題材:妙趣天成,大巧平淡
“創(chuàng)意是一方端硯的靈魂,一方端硯有沒有創(chuàng)意,關乎著它的價值?!背涛某幍袢〔膹V泛,人物、花鳥、山水、靈獸都有表現(xiàn),但不管什么東西到了他的刀下都能別具一格,于平淡中顯巧思,在傳統(tǒng)中有創(chuàng)新。
花鳥蟲魚是程文最常見的作品內容,其問充滿了對生活的觀察與熱愛,那爬動的蟹、游動的魚、飛動的鳥,無一不洋溢出活潑的心。這些生動傳神的形象,程文雕刻起來好像不加思索,爛熟于胸,隨意為之,妙趣天成,觀之動心,玩之得趣,人也輕松。
山水程文雕得不多,但藝術造詣極高,以《山川硯》(見圖二、圖三)、《林海硯》為代表作。程文山水多;中刀淺刻,構圖宏大,刀刀見筆,得宋人丘巒、馬夏之法,拓而視之,層次分明,山深樹茂,若有水墨畫之妙。
程文硯雕的題材還有一些很難歸類,卻視點獨特,構思新穎,很有創(chuàng)新意識,往往看似平淡,細細體會,卻不得不佩服其靈感之敏銳、思維之奇絕。如《涌硯》(圖四),以“涌”為題,恐怕唯程文可思之為之。在一塊純凈的端溪坑仔石料上,一條條奔放纏繞的線、一塊塊滄桑流動的面,涌動三江水,激蕩四海潮,真可謂:人生多坎坷,筆墨滌蹉跎。如此佳作實難想象出自一位由嶺南農(nóng)村走出的硯雕家之手。
程文硯雕無論何種題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然”。很多藝術家和硯雕家,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思想,一件作品里恨不能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一切統(tǒng)統(tǒng)表現(xiàn)出來,取個名字幾個字,說明卻幾張紙,又是引經(jīng)據(jù)典,又是推理考證,給觀眾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其實是“為作新詞強說愁”。程文硯雕取材來源生活,又高于生活,自然流露,天然表達,借刀下深厚功力,表自在大千世界,有“如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意思。
三、選材:因材施藝,天人結合
硯有其實用性,材質好壞是評定其價值的基本因素。硯又有其藝術性,工藝好壞是評定其價值的主要因素,若能將石材之自然美和工藝之人文美巧妙結合,是為上品,硯的價值才可充分體現(xiàn)。初看程文之硯,材料坑口很多,非上三坑者@也不少,亦有程文硯料不精之說。但隨著接觸和理解的深入,會發(fā)現(xiàn)沒那么簡單。
程文曾做肇慶市端硯廠廠長,對端硯的硯石資源進行過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對上三坑以外的硯石了解頗深,其選石不為坑口所局限,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以坑論石而是以石論石,這其實是理智客觀的態(tài)度。另外程文選石非常強調“有特色”,我想這多少帶有一點藝術家找靈感來源的意思。比如其《九魚圖硯》(見圖五),石雖宋坑,但硯堂火烙環(huán)繞分明,如旋似波,頗獨特,程文不在正面施一刀,而在四周雕九魚戲水,構思與石頭特色巧妙結合,動感十足。所以評價程文作品的價值,不能簡單地以坑口來衡量。
四、技法:線面交織,流光靈動
程文曾公開開班授徒,基本功扎實,對端硯雕刻的各種技法熟練掌握的同時而能自開新法,主要體現(xiàn)為“陰陽刀”的發(fā)展和變化。
“陰陽刀”之說,非程文獨有,一般說法是刀鋒先左側鏟出,沿原刀路再偏右鏟出,這樣刻出的線痕,兩邊均挺拔流暢,重在線條的雕刻。程文的“陰陽刀”則是在線條的基礎上融進了塊面,可以概括為:陰刀開線,陽刀去石。制硯時先以刻刀打出線條稱為陰刀,再根據(jù)陰刀所定陰線,以平刀鏟石造型是為陽刀,而陽刀的刀鋒又呈不同角度傾斜。錯落穿插。打個比方,陰刀有如繪畫的“勾”和“線”,陽刀有如繪畫的“染”和“面”。最終形成復雜的線面變化,空間變幻,產(chǎn)生光影流動的藝術效果。程文“陰陽刀”技法在表現(xiàn)云水時,最為突出,如《滿堂歡慶硯》(見圖六)。
端硯石料名貴。大材難得,且多瑕疵,為求硯面完整,往往在設計雕刻時盡量在瑕疵處施以雕刻,所謂以工掩瑕,這種思想也是正確的,但如掩蓋得過分,掩蓋得牽強,甚至為了掩蓋而掩蓋就未必正確了,目前很多商品硯,體型很大但用來磨墨的硯堂還沒有手掌大,已經(jīng)失去了硯的本質。程文制硯所開硯池,一般池大開闊,不為回避一些小石病而東。遮西掩,反而顯得大氣與自信。另外程文雕硯還經(jīng)常將硯面與四周巧妙結合,不只在平面上做文章,而是立體地塑造,用其原話說,就是:“四圍都有得看”。
五、師承:硯林白石,后繼乏人
程文十二歲開始學藝,師從程泗。其曾談起幼時學藝的艱辛,學藝學費是不用的,但總要帶埂硯石去師傅家吧,怎么辦呢?只有上山給采料的師傅幫忙做事來換取硯石,山上只有采料師傅的一間草房,晚上學徒就只有睡在露天巖縫里。夜深人靜的時候,山里是很恐怖的,各種聲音聽得特別清楚,尤其是一種山禽發(fā)出“呼、呼、呼”的沉嗚聲,令人寒毛豎立,一個晚上根本不敢睡,白天師傅還嫌他們起得晚。人生經(jīng)歷雖有坎坷,但大體還是順利的,其二十幾歲時已是端硯廠廠長,1972年創(chuàng)作的《百鳥歸巢》一舉成名,此后獲獎不斷,榮譽不斷,并因工作原因,游歷過大江南北,還走出國門開辦硯展。其實很多雕硯者能如此已經(jīng)很滿足了,如程文就此走下去,也不失為端硯界的~流人物,但程文畢竟是程文,在年過半百之時,一改硯風,這種改變是程文藝術風格成熟的起點,是程文真正藝術生命的開始,但這種改變太具藝術個性和審美高度,于市面上比較好流行的細膩繁瑣硯雕作品差別太大,身邊人士大都難以理解,要完成這種改變是有代價的,首先市場難以接受,他們要的是商品甚至學生硯,而不是藝術品,這就直接影響了制硯者的收入;同行也不理解,平時經(jīng)?!八囆g”長“藝術”短地高談闊論,真的藝術來了,卻看不懂了。但程文頂住了這些壓力,十年來,堅持創(chuàng)作,端硯界少了一個平凡的“大師”,硯雕史卻多了個劃時代的“大師”。
結束語
程文硯雕的藝術成就是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一是才情二是機遇,三是經(jīng)歷,四是勤奮,除勤奮外,其它皆不可學,故程文是唯一的,程文每一方硯也是唯一的。也正是因為有程文和“硯都”肇慶目前近萬人硯雕隊伍的存在,使硯雕藝術得以傳承于發(fā)展,在硯史上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輝煌一筆。
注釋
①顧二娘,江蘇吳門(今蘇州)人,清代著名女制硯家。原姓鄒,為著名硯工顧德麟之媳,德麟死后,藝傳于子,子早逝,鄒氏襲其業(yè),人們都稱她顧二娘。
②劉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人(今開封)。清康熙三年官至刑部主事,善書畫,精石刻,代表作有《雙龍戲珠硯》。
③陳端友,名介,字介持,江蘇常熟人,近現(xiàn)代杰出現(xiàn)。雕家。
④引自文物出版社出版劉演良著《端溪硯》1983年9月第一版第85頁。
⑤引自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歐忠榮著《感悟端硯》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04頁。
⑥“上三坑”指端硯的“老坑”、“坑仔巖”、“麻子坑”,“上三坑”所出硯石質量最佳,其中又以老坑為最。
⑦“宋坑”是端硯若干個坑口的統(tǒng)稱,因大多開采于宋,故而得名。石質大多不及“上三坑”。
⑧“火烙”端硯石品名稱,又叫“火捺”,多呈紅黑色,因如烙鐵烙過一樣而得名。
⑨程泗,20世紀60、70年代肇慶制硯領域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