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張志君先生是在湖南省委九所的一次晚宴上,當時酒過半巡,好客的主人打電話說請九所的張總來作陪,不出兩分鐘。一位中等個子推門而至。主人介紹說張總是湘菜大師、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餐飲文化大師,還是位畫家,張總立即謙遜地說“愛好者而已”。那一次張總有要事很快就離開了。但短短的幾分鐘給我留下獨特的印象,他與以往我在酒店見過的老總們不同,既不紅光滿面,也不熱情洋溢,說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給我感覺更像個修為極高的文人。
再次見到張志君先生是在他的辦公室,這次專為欣賞他的畫作而來,然而談話總是不斷被來人和電話打斷,我一邊欣賞他的畫冊,一邊看他嫻熟冷靜處理各種事情,心里暗想他是怎樣忙里偷閑創(chuàng)作出那么多精彩的作品。
張志君先生出生在永州祁陽的農(nóng)村,兄弟姐妹多,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兒時的他跟許多農(nóng)村孩子一樣,清早去放牛,放完牛才去讀書。父親做得一手好活計,木工、篾工、泥工,樣樣都行,文化程度不高卻寫得一手好字。耳濡目染,張志君從小對寫寫畫畫很感興趣,沒有紙筆就用木棍在地上比畫著。特殊的年代里總會發(fā)生一些特殊的經(jīng)歷。優(yōu)秀的張志君高中畢業(yè)原有望留校,卻因種種原因被推薦到玻璃廠工作,不久又被招工到衡陽飲食服務有限公司,此后又被選調(diào)進省委接待辦。“像你這樣的年紀真好!你絕對無法想象我們那個時代的遭遇。”面對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張志君先生的印象還是那么清晰。
如果從小立志當一名廚師,那么張志君當時無疑是幸運的,但是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是做夢都想當畫家!但是,理想和現(xiàn)實就這樣被無情地隔離開,而且似乎是南轅北轍,越走越遠。當時才二十出頭的張志君該怎樣面對現(xiàn)實面對自己的理想呢?放棄似乎已成定局。然而,倔強的張志君似乎并沒有向命運妥協(xié)。當然,他也沒有逃避,在強大的現(xiàn)實反差面前,他選擇了默默守望自己的愛好和理想。
廚藝工作者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里都是處于被邊緣化的地帶,作為在省城工作的張志君,境遇并沒有因為當時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反而多次遭到別人的冷眼,對于這一切,張志君選擇默默承受?!俺聊浅聊?,不在沉默中爆發(fā),便在沉默中死亡”,多少人都耳熟能詳?shù)木渥?,然而多少人卻又在沉默中碌碌一生而無所作為。張志君記得最清楚的是一次打針時,遭到護士的白眼,一針下去,身上和心里都痛了。然而這一針卻徹底激起了他倔強性格,發(fā)誓一定要干出名堂來?!翱匆娢掖┲教幨怯蜐n的白褂上衣,人家用手捂著鼻子,把頭扭到一邊,看也不看就扎了下去?!睆堉揪卣f。
從此以后,張志君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對湘菜大師石蔭祥先生的指點更是牢牢銘記,幾乎是一心撲在了烹飪上面。聰明加汗水也許是無往不勝的法寶,在一個自己當時一點都不熟悉甚至有點無奈的職業(yè)崗位上,他漸漸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步樹立了自己在烹飪界的威望。1988年,是張志君人生的第一個小高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授獎儀式上,他以五光十色的花色冷拼“錦上添花”和鮮嫩香辣的“軟蒸火夾鱖魚”奪得兩枚金牌,實現(xiàn)了湘菜在全國烹飪大賽中“零的突破”。古人云:三十當立。那一年他剛剛32歲。
盡管在烹飪界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張志君并沒放棄熱愛的繪畫。他白天努力學烹飪,鉆研菜品,晚上休息時就一個人畫畫,完全擠占了業(yè)余時間。因為沒有老師的指點,他只能看見別人畫什么他就畫什么。但或許是天分所在,他是畫什么就像什么,水平得到了很多同事的認可,還有不少人請他給自己和家人畫像。然而,背后議論的也大有人在:一個廚師畫得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張志君并不理會別人的議論,一心撲在廚藝和畫畫上,并發(fā)誓一定要在30歲時在展廳看到自己的畫作。1977年,著名畫家、原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羅工柳來到湖南。在省委招待所看到了張志君一大摞作品后,一番棒喝和鼓勵,終于使年輕的張志君看清了自己的缺點和今后所要努力的目標。
“他是我繪畫上的第一個領路人?!睆堉揪壬媛稓J敬鄭重地說。
張志君真正放下油畫而從事國畫是從拜何海霞先生為師開始。1985年,何海霞先生受湖南省委的邀請來長沙作畫,張志君多次陪著何老到湖南各處風景名勝寫生和創(chuàng)作。何老同時對張志君進行現(xiàn)場示范和指導,并布置作業(yè)第二天檢查,要求嚴格。張志君感覺那幾個月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水平都是進步飛快,
“先生讓我跟他跑了好幾個月才決定收我為徒的?!睆堉揪院赖卣f,
“先生很喜歡吃我做的菜。”一天,何老突然提出要到張志君家里吃飯,正是在那次家宴后,對張志君考察很久的何海霞大師正式提出:要收張志君為徒。
從此以后,張志君在繪事上突飛猛進,繼1987年30歲的張志君在省直書畫展覽上榮獲一等獎,張志君一發(fā)不可收拾,作品陸續(xù)在各項書畫大賽上獲獎,并被國內(nèi)外博物館和收藏家收藏。1999年12月,張志君應邀赴臺開展“漢代養(yǎng)生美食”講座,臺灣數(shù)十家電視臺、報紙雜志爭相報道,在臺灣引起轟動。引起轟動的不但是張志君推出的十幾道仿古菜式,再現(xiàn)了二千多年前老祖宗們豐富的飲食文化和養(yǎng)生保健相結(jié)合的良好效果,還有張志君在現(xiàn)場以蔬菜當筆,在宣紙上輕松作畫所帶來的震撼效果。講座結(jié)束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又特邀張志君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現(xiàn)場講座和作畫,并送了他一幅字“潤色和羹”,險峻飄逸的鐵線篆旁邊更有一段深刻的題跋:“畫人自畫人,庖人自庖人,固比比也,至于畫人而兼庖人,特未之前聞……”我想,不但是特未之前聞,恐怕來者也是寥寥吧。
中國人一直有“技近乎道”的思想,莊子在《天地》篇中說:“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藝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逼鋵?,他所說的“道”與“技”的關系,就是“道”與“藝”的關系。而將“藝”與“道”的鏈接實質(zhì)上又是把“藝”與天地自然貫通,這不僅是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也是中國人在藝術和生命狀態(tài)上的最高準則。
如果講:“中國人生活得很藝術”,遠不如說:“中國人生活得很哲學”來得更貼切。我們的很多生活狀態(tài)都是在近乎哲學指引下的行為,人們摒棄了自我與自然的對立,躲避了物欲和精神的摩擦,較早又理性地選擇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心性。所以,中國生出了悠揚深邃的古琴曲、婉轉(zhuǎn)清麗的昆山腔、簡淡虛靈的山水畫。也是因為重“道”的原因,當莊子去描寫庖丁解牛時,世人表現(xiàn)出的是贊嘆而不是不解,是欣喜而不是茫然?!坝稳杏杏唷钡牡逗汀胺w折轉(zhuǎn)”的筆在“道”的統(tǒng)攝下,已經(jīng)化為同一。如果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體察志君先生的生命狀態(tài)就明了很多了,也就不難理解他“庖藝”與“繪藝”雙絕的原因了。
張志君先生的性格是“劍膽琴心”、剛?cè)嵯酀牡浞叮瑳]有矯揉造作,沒有裝腔作勢,更不存在虛假和偽善。心性的強大與行為的儒雅讓接觸過他的朋友都有一見如故的滋味,以至黃永玉、何海霞這樣的大家在與志君先生謀面時都把他認定為難得的可塑之才。人品不能決定畫品,但人品的高下必然會影響到藝術的格調(diào),心性的澄明必然會浸潤到畫面的品味。并且在很多時候,“非專業(yè)”的研習者的成就遠遠超過所謂的專業(yè)人士,個中緣由就是在“藝”與“道”的關系處理上?!暗馈彪m然是無形的介質(zhì),但他也包含了一份責任、一份藝術之外的體悟。
張志君先生成為何海霞先生的入室弟子之后。深研傳統(tǒng),味無體宋,吸收了大千流派的精華,筆力雄厚與靈巧相參;色墨輝煌與清雅結(jié)合。當我們看到先生的金碧山水時,吞吐山河的氣勢讓人震撼,絢爛純美的設色奪人眼球。先生的松梅題材也深見功力。他曾有這樣的一幅作品,先以用重墨寫出了五六桿松樹,白皮黑針、蒼桿嫩葉,主干挺立于畫面中下部,枝葉攢聚于上方,黑白虛實,相映取神。在蒼松之后,先生淡勾紅梅數(shù)叢,靈秀可人。一實一虛、一質(zhì)一艷,相得益彰。最為難得之處,先生不被門庭所囿,在打下堅實基礎并取得一定的成績后,毅然地挑戰(zhàn)自我,拓展風格。他去纖巧而渾厚,變?nèi)A美而質(zhì)樸,以博大的情懷來選擇磅礴的山川,為山河立傳,為大美傳情。于是先生筆下生出了壁立萬仞、大河奔涌、層林盡染、百舸爭流。如他的三峽系列中的《三峽曉色》等作品,畫面取縱式構圖,大江兩側(cè)絕壁高崇,主峰突起于畫面。山體峻增嶙岣,層層疊加,宛如銅墻鐵壁。一滾大江蜿蜒洶涌,澎湃于絕壁之間。山石的體量感強烈,不同于元代以后的輕靈之美,而是將宋畫的黑、重、渾、樸更近一步。大江之上,輕帆重舸。逆流而進??梢韵胍姡@份搏擊的勇氣不也正是志君先生的寫照嗎?
幾十年來,張志君先生在做好烹飪和行政工作的同時,一直矢志于繪事,在他看來,烹飪、行政與畫畫都是需要講藝術的,而畫畫是對繁忙工作是最好的調(diào)節(jié),畫畫不僅可以使疲憊的身心得以放松,也可以獲得許多工作的靈感。清人袁枚《遣懷》詩曰:“聰明得福人間少,僥幸成名史上多”,一直被多少人拿來自寬自解。在我看來,不只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才算是大事業(yè),一花一草都能經(jīng)營出大文章來。能在一個行業(yè)領域執(zhí)牛耳者,絕不是碌碌庸才;能同時把毫無聯(lián)系的幾篇大文章都做得燦然生輝,又豈是幾點聰明和一時僥幸所能決定的?!玩物而不喪志,張志君正是這樣的成功者!
張志君先生是事業(yè)和愛好的成功者,也是藝術家們的知音,他敬重每一位來九所的藝術大師,除了向大師們學習,并無其他奢求。雖然張志君先生多年師從何海霞大師,但是在大師生前并沒開口索要一張書畫,他收藏的何大師唯一一張作品是在大師去世后向同門師弟購買的。黃永玉先生每次來湖南幾乎都是入住九所,張志君也從未開口索畫,到后來還是黃永玉先生自己主動送了張志君一張白描荷花。著名畫家鐘增亞去世前曾長期在九所作畫,當張志君得知鐘先生去世的消息,立即通知給鐘先生的房間貼上封條,以防止任何人從房間取畫,此舉令鐘先生的家人感動不已。
張志君曾經(jīng)畫過一幅《枝枝煙雨思無窮》,畫面上紅彤彤的果實和茂盛的枝葉交織在一起,層層疊疊。張志君說這是他對人生的感恩。在我看來,縱橫崎嶇的枝椏、豐碩的果實,正像他曲折而又豐富的人生,寄托的也是歷經(jīng)風雨的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此,筆者遂不揣淺陋,依畫名為韻,口占一絕,以示對張志君先生的敬意:
雨聲方歇霧朦朧,荷笠南山傲澗風。
待得云開君一笑,枝枝煙雨思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