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S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即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教師教育的一種新的培養(yǎng)形式。它并不是一所專門建立的新學校,而是在原有公立中小學的基礎上,加入了與大學教育學院的合作,共同承擔對師范生和在職中小學教師進行教師教育的任務。PDS學校把美國的教師教育改革與公立學校教育改革聯系起來,使教師教育質量的改進與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種共生(symbiotic)關系。PDS學校的辦學宗旨簡單地說就是:培養(yǎng)出更好的教師;辦出更好的學校。
美國PDS學校的發(fā)展
PDS學校的歷史雖不長,但發(fā)展極為迅速。1997年全美共有600多所PDS學校。到2002年已達到了1000多所,幾乎遍及美國的各個州。據統(tǒng)計,在教師培養(yǎng)認證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認證的525所大學中有30%都參與了PDS學校。目前,PDS學校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州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日益重視。明尼蘇達州教學董事會(SBT)規(guī)定在其教師許可證改革項目中,教師在PDS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蹲點。此外,堪薩斯、馬薩諸塞、北卡羅萊那、南卡羅萊那、德克薩斯等州已經通過了包括提供資助和支持PDS學校發(fā)展的法律。PDS學校還得到了很多基金會(如:Benendum,Exxon,Ford)和教師教育國家認證委員會(NCATE)與教學與美國未來國家委員會(NCTAF)的支持。
美國PDS學校的特色
工作組是核心、聯絡員是關鍵
PDS學校工作的開展是通過工作組來實施的。工作組通常是由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教育專業(yè)的研究生和師范生組成的。一個結構理想的工作組有4~5名有經驗的教師、2~3名大學教授、5~10名研究生、若干名本科生及其他工作人員。工作組建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它的存在時間根據問題的性質而定。工作組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信息、制定行動計劃、實施計劃、評估所采取的行動。工作組所開展的主要活動有:以現場為基礎的學校改進活動、課程理論培訓、短期研討班、進行專題研究等等。
在PDS學校中,由大學派出的聯絡員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就像是參與學校教學改革的參謀,既是一名教育專家和研究人員,又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師范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聯絡員的主要責任是在大學和中小學之間協(xié)調和整合各自的目標。主要表現在:1.信息溝通,縮短教師與師范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信息理解的準確性和回饋性。2.為大學、中小學教師進行專業(yè)的指導。聯絡員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學與中小學雙方了解彼此的情況,促進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小學和大學的資源,為PDS學校組織成員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便利。
更加務實的師范生教育實習
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在美國一直受到重視,實習占教育專業(yè)課程學分總數的1/3以上。教育實習包括各種觀察和教學經驗的積累,如:開設教育專業(yè)課程之前安排現場實習。美國教育史學家麥克哥施指出:原本旨在提供教育研究與實驗場所并培養(yǎng)新教師的實驗學校,到1971年其實驗和研究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實驗學校主要的功能只剩下為師范生提供單純的見習和實習。
幫助在職教師獲得專業(yè)成長
這里的在職教師不僅包括了中小學教師,也包括了大學教師。從理論上說,PDS學校主要是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的:1.通過教師在新型的學?!髮W合作伙伴關系中承擔的角色的轉變。2.通過學校文化的轉變——強調以學習為中心,增進教師對自己是終身學習者的思想的理解。教師更樂于進行教學改革和實驗新內容和新方法;更愿意進行思考和接受新思想并參加學校的研究,并和大學教授進行交流;更少各自為政;課堂教學得到改進;專業(yè)感更強等。
加強大學與中小學之間面向實際的互利合作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往往是以大學研究人員為主導進行,忽視了基層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參與。PDS學校中的合作則旨在既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又有助于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雙方的專業(yè)發(fā)展,發(fā)展其互惠性的優(yōu)勢。在PDS學校里,大學與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合作研究教學問題,研究人員拋開專家的身份,作為教師、學習者、研究者兼而有之的身份參與研究,同時又強調中小學教師的研究身份,真正建立了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極大地調動了雙方的積極性。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PDS學校有許多經驗,讓教師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合作解決這些問題。
美國PDS學校對我國教師
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啟示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辦學目標要系統(tǒng)化
從PDS學校的組織目標來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系統(tǒng)化的教育觀。在參與的合作伙伴之間形成了一個關系密切的互惠互利的關系:大中小學的教師和實習生是PDS學校的主要成員,他們具有明顯的異質性(主要指知識能力結構上),因此成員之間可以互補互助,集合多種不同的能力完成復雜的問題和任務。誠如霍姆斯小組專家古德萊特所說:“學校若要變革,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師,大學若想培養(yǎng)出更好的教師,就必須將模范中學作為實踐場所。而學校若想變成模范學校就必須不斷地從大學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識,若想使大學找出通向模范學校的道路,并使這些學校保持高質量,學校和教師培訓院校就必須建立一種共生關系,并結為平等的伙伴。”
教師專業(yè)學校中的管理要人本化
美國著名哲學家馬斯洛認為:“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的目標是激發(fā)人們的心靈、欲望及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痹诮處煿芾矸矫?,美國PDS學校更多地依據教師的職業(yè)化特點(即教師的工作動機更多的是能感受到職業(yè)上的自我價值、勝任感和尊重),致力于:1.創(chuàng)造和激勵教師的人力資源開發(fā)工作;2.豐富教師的工作內容,鼓勵進行行動研究,指導實習生,參與大學教師指導下的課題研究等;3.增加教師工作的自主性,使教師更多地參與工作的決策,通過“分享權利”幫助教師釋放更多的潛力。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應重視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學習模式的建立
所謂學習模式是在一定學習理論指導下建立的,或在長期學習中逐漸形成的系統(tǒng)和穩(wěn)定的學習過程機構和學習活動程序。以往的教師繼續(xù)教育中,主要采取請專家作報告、辦講座,讓教師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教學方法。這樣的學習屬于“接受習得性知識”,知識起到外推力的作用,導致教師雖理論方法學了不少,開展教學活動的問題卻還是不少。因此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育中,一定要體現教師的主題參與性、本位激勵性、長期發(fā)展性、協(xié)調合作性、內驅創(chuàng)造性、滿足需求性,采用和應用IN(I:智力,N:非智力)結合討論的學習模式。
加強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結合
PDS學校把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的措施也值得我們借鑒。在我國的教師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情況比較嚴重。一方面,教育理論工作者很少深入中小學教育實踐,幫助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師范生和在職教育工作者又很少接觸教育理論研究,并缺乏相關的實施指導。在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學校中,大學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在職教師、地方教育行政官員和學校領導以及師范生、研究生們,面對學生和種種教育現象與問題,應開展行動研究、個案研究、質的研究,審核本校課題研究工作等,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找到一個突破口,這種研究方式是解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重慶市魯能巴蜀中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