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總丟東西,鋼筆、小卡片、文具盒等,雖不是什么貴重物品,但總有學(xué)生向老師打小報告。而我每次在班會時間詢問,卻沒有任何線索,要查找也無從下手。丟東西也成了班里的“家常便飯”,這讓我這個“家長”有點不安。
案例描述:
有一天,班里的劉渲悄悄地告訴我:李明邀請他放學(xué)后晚點走,說是要等同學(xué)們都走了之后,從別人的桌洞里“找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后來,他們倆真就在大家的桌洞里翻自己喜歡的東西,李明找到了王振新買的彩筆,裝到自己的書包里走了。第二天美術(shù)課上,王振找不到了自己的新彩筆,著急地向每個同學(xué)詢問,大家都說沒有見到,劉渲覺得過意不去,于是他找到了我。
啊,終于有線索了!怪不得李明每天看人的眼神都是躲躲閃閃的。不過還是得對他的“犯罪”事實進行一下“確認”。于是我囑咐劉渲不要隨便亂說,以免“打草驚蛇”。
放學(xué)后,我從李明亂糟糟的桌洞里隨便拿來一支鋼筆,若無其事地放到了自己的辦公桌上。第二天上課時對全班同學(xué)說:“我撿到了一支鋼筆,是誰的誰就來認領(lǐng)。”結(jié)果是班里于聰?shù)???磥恚瑒謭蟾娴那闆r屬實。而且李明的做法也不止這一次,怎樣才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還能“自首”,并且做到不挫傷他的自尊呢?對此,我絞盡腦汁。
后來,我終于想到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的辦法,計劃讓他也體驗一下“失去”的滋味。第二天,趁同學(xué)們都去上課間操的時候,我悄悄地把李明的鋼筆和練習本拿到了辦公室。書法課剛剛結(jié)束,李明就來到了我的辦公室,急匆匆地說:“老師,我的鋼筆和練習本不見了!”我沒有抬頭,簡單地說:“哦,我們班經(jīng)常有同學(xué)找不到東西,是你粗心吧,回去再找找?!?/p>
不一會兒,他又回來了:“老師,我沒有找到?!蔽肄D(zhuǎn)過身,平靜地說:“你再去買吧,沒有別的辦法了?!薄翱墒?,老師,我的書法作品還沒有寫,大家都做好了,現(xiàn)在買都來不及了?!笨吹贸?,李明很著急。我一拍腦袋說:“對不起,我想起來了,是我借來用了,現(xiàn)在還給你!”說著,我拿出了他的鋼筆和練習本。然后,我鄭重其事地說:“過一會兒,我給你補一張借條?!?/p>
上課了,我拿著剛寫好的借條走上講臺:“同學(xué)們,昨天我借了李明的鋼筆和練習本,忘記告訴他了,而且也沒有給他寫個借條,結(jié)果耽誤了他使用,我覺得很抱歉,現(xiàn)在,我補了一張借條,想對他說一聲‘對不起’并請他原諒我的隨便?!泵髅骷t著臉接過我的借條,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我接著說:“大家天天在一起,總有要借東西的時候,如果對方不在,等他回來后,千萬要記得告訴他,或者寫張借條來說明你借了他的東西,免得他著急。這是最起碼的禮貌。今天是老師粗心,犯了個小錯誤,剛才,我改過了,同學(xué)們可不要向我一樣馬虎啊!如果,你用了誰的東西忘記還他了,也一定要向老師一樣補一張借條,并及時還給他,相信對方會原諒你的。”
第二天,王振高興地告訴我:“李明把彩筆還給我了!而且還有他的借條!”我對王振說:“你可以給他寫個紙條,告訴他‘下次再用彩筆,我還會借給你’。”
后來,李明再也沒有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而且班里也沒有了“丟東西”現(xiàn)象。
反思: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不可能是非分明、循規(guī)蹈矩,有些錯誤也許僅僅是由于“好奇”“羨慕”或“眼饞”造成的。對于這些小事情,老師的“定性”很關(guān)鍵?;颉叭省被颉翱堋眱H在老師的一念之間。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老師隨便給予“偷盜”罪名,有可能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并且會在同學(xué)們當中造成很壞的影響,這對他今后的交往和日常學(xué)習等都會帶來負面的作用。然而,讓他體驗失去的過程,感悟自己的行為帶給別人的麻煩,更能夠引導(dǎo)他們深刻地認識自己的“過失”,在老師的“榜樣”啟發(fā)下,學(xué)會挽回過失的方法,征得別人的寬容,自己也能夠輕松地面對每個人,而不至于天天“忐忑不安”。
孩子就是在不斷地“犯錯”與“改錯”中成長起來的。既然我們無法阻止他們“犯錯”,那就應(yīng)該想方設(shè)法地引導(dǎo)他去“改錯”。而作為老師,最高的境界莫過于“教育無痕”。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沂源縣南麻第五小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