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如今的科學課堂,小組實驗探究已經(jīng)成為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但在其華麗“外衣”之下卻隱藏著諸多弊病,如實驗探究的無序性、淺表性、被動性等。這與我們提倡的高績效的小組合作性實驗探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何保障小組實驗探究的有效開展呢?
一、組建合理的小組,制定可行的規(guī)程
在科學課中,組建合理的小組,制定可行的規(guī)則是小組實驗探究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
1.組建合理的學習小組
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別、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格等狀況,按“組內(nèi)異質,組組同質”的原則分組,保證認真、聰明、自制力強的學生分散排布于各組,調(diào)皮、愛動、自制力弱的學生分散排布于各組。
(1)座位編排
實驗小組的組數(shù)以12組以內(nèi)為宜,便于教師指導和管理,每組4到5人,實驗室位置編排如圖:
①共分11組,每組5人。
②其中講臺前的空地供教師演示或學生表演。
③組間盡量留空,便于教師巡視。巡視時教師可以走較短的路線,同時兼顧到更多的小組,監(jiān)控各個小組的學習,給予適時的指導。
(2)組長設置
①人員:輪流擔任,每節(jié)課一位,從每組的1號同學到5號同學輪換。輪換制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嘗試的機會,體驗不同角色的感受,以此來培養(yǎng)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從而增強小組的活力和凝聚力。
②職責:聲音監(jiān)控(確保小組成員使用平和的聲音);噪音監(jiān)控(確保小組成員輕聲地完成實驗);次序監(jiān)控(確保小組成員有序地完成實驗)。
③獎勵:如果本小組這節(jié)課獲得了加分機會,小組長個人可以單獨加1分??此莆⒉蛔愕赖?分,在學生眼里是老師對自己工作的贊賞,是同學對自己管理的臣服,把自身的命運與小組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2.創(chuàng)建和諧的小組關系
當小組初步組建完成,分工明確后,就要營造和諧的小組活動氛圍,它是完成實驗探究活動的保證。
(1)學生樹立責任心,建立依賴感
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痹S多孩子學習倦怠,上課空話連篇,是否與責任心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缺乏學習熱情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感覺學習是被家長、老師逼迫的,而那些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孩子就是在責任心的驅動下表現(xiàn)出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學生在樹立責任心的同時要建立積極的相互間的依賴關系,通過組內(nèi)交流增進互相理解、聯(lián)絡感情,達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同時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自我調(diào)整或相互調(diào)整,使合作得以優(yōu)化,感到個人的力量對小組的貢獻,誰也少不了誰。
(2)教師及時處理小組內(nèi)的問題與矛盾
在小組實驗探究過程中,有時會發(fā)生一些不愿意承擔責任的小組成員推卸責任,或在活動中不積極配合的情況,這樣就會使探究活動陷入困境,這需要教師及時處理。處理這些問題時也就要求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學會誠懇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會在堅持真理的同時,認真虛心地聽取接受他人的意見。這樣一定能形成一個和諧融洽的活動小組,從而發(fā)揮出小組團結的力量。
和諧的小組關系需要所有小組成員一起維護,小組內(nèi)的成員要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
3.建立可行的小組規(guī)程
我們大班額下的學習小組在實驗探究時需要秩序井然的教學環(huán)境,其間一套行之有效的小組學習規(guī)程至關重要,在教學規(guī)程中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美好期望。
(1)學初告知評價標準
學年的開始是課堂管理的重要時機,把小組學習規(guī)程告訴孩子,使他們知道該怎么做,該怎么學。我們希望孩子:①遵守這些紀律和規(guī)程;②成功地參與所有的學習活動。
(2)各類評價表的設置
包括“學習小組平時加分、扣分登記表”、“學習小組作業(yè)成績登記表”、“學習小組小制作、資料成績登記表”等。
“學習小組平時加分、扣分登記表”由課代表記錄,一位課代表負責加分,一位課代表負責扣分,每個月底在班級里通報一次,著重表揚比前一個月有進步的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作業(yè)成績登記表”是為了監(jiān)控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及質量,要求課代表每次作業(yè)成績都有登記,兩個月評定公布一次作業(yè)本優(yōu)秀學生名單。
“學習小組小制作、資料成績登記表”課外小制作、資料收集閱讀是我們科學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課外制作的評比一般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某一作品,再進行小組間的評比競賽。
以上所說的這一張張登記表猶如學習小組的“賬本冊”,它不僅僅約束孩子的行為,更重要的是記載了他們的點滴進步,使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后取得累累碩果的欣喜。
二、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掌握探究的技巧
中國有句格言:“耳聞易忘,目睹為實,躬親則明”。對于學生來說,親自做科學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情,做科學也就是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比學習已有的事實、概念、原理等重要的多,掌握探究的技巧更為重要,從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科學家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可以用類似于科學家的探索方式探討他們自己的問題。小組實驗探究就是讓更多學生在課堂中參與探究,掌握技巧,逐步具有科學家的頭腦。
如果整理一下小組實驗探究基本的科學過程,也就是小組常用的活動形式,一般有12種:觀察、分類、交流、測量、預測、推斷、識別和控制變量、形成和驗證假設、下操作定義、解釋數(shù)據(jù)、實驗、建立模型。
學生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光是親力親為也是不行的,還必須掌握一些探究的技巧,如促進合作的技巧,促進思考的技巧,促進討論的技巧等。這些技巧一方面需要教師平時的訓練和督促,另一方面是課堂氛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
三、享受自由的時空,領略探究的樂趣
1.充足的時間
在“浙江省小學學科教學建議·科學”中明確提出學生自主的活動時間在20分鐘左右。在充裕的時間保障下,探究才有可能深入有效。但在現(xiàn)實課堂中,教師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實驗機會,把這20分鐘割裂成很多小塊來完成一個又一個活動,導致學生淺嘗輒止,每次實驗探究剛想往前邁出一步,就因老師的喝令聲戛然而止,好比當頭潑了學生一盆冷水。所以在小組實驗探究時盡量給學生提供較長的時間段,如果一節(jié)課是一個活動,時間安排比較容易,當我們的教材中出現(xiàn)2到3個活動時,我們就要忍痛割愛,選取其中一個最有價值的活動作為小組活動,其他活動不妨有教師演示。一節(jié)課重點完成一個實驗,四年下來,何愁學生的科學素質得不到提高呢?
2.自由的空間
(1)教師的指導適時適量
教師要適時適量地參與學生的小組實驗探究。平時,學生在做實驗時,教師往往在巡視,我們的一般做法是看見小組里學生的不合理或不規(guī)范操作,立刻糾正,看見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立刻提示“你們這樣試試看,行不行?”美其名曰“溫馨提示”,實際上已經(jīng)剝奪了學生嘗試、思考的機會,對學生來說,這是毫無益處的,學生的惰性就是這樣一步步形成的。
什么是適時適量地指導呢?適時就是恰當?shù)臅r機,如學生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嘗試、討論毫無頭緒時,教師可以給予方向性提示,而不是直接告知怎么做。
適量就是教師的指導要少而精,能不過問的就不過問,更不能指手畫腳。教師要做的是靜靜地審視小組活動,洞察學生的心理行為,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那什么時候解決問題呢?我們不妨放在全班交流時,教師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小組實驗中出現(xiàn)的共同癥結拿出來晾一晾,引導學生分析,在研討中深化認識,提升思維水平。
例如在“磁鐵的兩極”一課中,有一項活動是研究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強?什么地方的磁力弱?這個問題如果請5、6歲的孩子動手試一試,10分鐘之內(nèi),他們就能自行得出結論:磁鐵的磁力兩端強,中間弱。而現(xiàn)在編者把這個內(nèi)容放在三年級下冊,請8、9歲的孩子以小組活動的形式來探討,意義在哪里?學生的發(fā)展點又該放在哪里?教師的指導又該放在哪里?這樣的事例在科學書中比比皆是,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考慮過,對于這種學生有豐富感性認識的活動,我們該怎么指導?給孩子的空間應該多大呢?仍以這個活動為例,一種思路是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磁鐵的磁力兩端強,中間弱,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擴散思維,另一種思路在一種方法上做深做透,譬如在磁鐵上用掛回形針的方法測試磁力,5、6歲的孩子用這種方法肯定是把回形針東掛掛,西掛掛,看到兩邊掛得多,中間掛不住,所以就認為磁鐵的磁力兩端強,中間弱。對于三下年級8、9歲的孩子來說,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這種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用數(shù)據(jù)說話,追求方法的科學性,在測試磁力時,要“考慮回形針的部位,怎么掛”等一系列問題,小組探究的自由度要在這些方面加以充分地體現(xiàn)。
(2)先行規(guī)定實驗程序
顯然教師如果規(guī)定好實驗程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該怎么做,學生的探究就會比較順利,不容易滑出軌道,實驗現(xiàn)象也比較明顯,殊不知這樣做的另一個后果卻是學生手腳被束縛,創(chuàng)新思維被扼殺,以后只會按部就班來做事。相反沒有框框的限定,學生的經(jīng)歷就會豐富多彩,既有成功的經(jīng)驗又有失敗的教訓,這樣做的意義可能更為深遠。畢竟科學探索歷程對學生來說充滿著神秘,富于挑戰(zhàn),一旦失去嘗試的過程,科學也就失去了它的獨特魅力。
實踐證明,小組實驗探究的有效開展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但這又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我們要加強思考,防止它流于形式且“變味”,我們要賦予它創(chuàng)新的形式,豐富的內(nèi)容,鮮活的生命。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城廂
鎮(zhèn)湘湖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