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是語文課文中的名篇,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對這兩篇課文的教學大多得心應手,有許多成功"/>
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與茅盾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是語文課文中的名篇,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對這兩篇課文的教學大多得心應手,有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不少青年教師也把這兩篇課文的教學作為上崗達標或展示才藝的必選篇目,上出了一堂堂好課。
時至新世紀的今天,對這兩篇課文的教學出現(xiàn)了一些應該引起注意的變化。審視這種變化,并思考其前因后果,或許能使我們對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得出一些新的認識,同時,結(jié)合對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語文教學觀念就能進一步更新。
《南州六月荔枝丹》寫于1979年,正值改革開放之初,當時荔枝還是稀罕的物品,沒有見識過的讀者不在少數(shù),因此,作者不厭其詳?shù)亟榻B荔枝的外觀、形狀、大小以及口味之類,一方面唯恐讀者不明白,另一方面,也讓讀者在無福品嘗的情況下過過眼癮,在心里留下回味與渴望,作者也說“日啖三百顆,究竟能有幾人呢?”,于是對荔枝生態(tài)情況的介紹自然就成了教學時的重點,而且還是不小的難點。沒見過荔枝,完全要通過對文字的閱讀來想象出它究竟是什么樣子,真是不容易。至于“龜裂片”“果肩”“膜如紫綃”之類術(shù)語和比喻更是說不清道不明了。這篇課文中還附有一幅插圖,十分詳盡地說明了果梗,果蒂,果皮,果頂之類,大概編者也認為這是很大的難點,唯其因為難,才有了較高的教學價值,那些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不就是引導學生突破難點的方法嗎?
然而,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如今,鮮紅的荔枝已擺滿大街小巷的水果攤頭,價錢也便宜得令人咋舌,在鮮靈靈的實物面前,語文中那些繪形繪色的比喻,嚴密周到的解說,包括那幅精心繪制的插圖,頓顯黯然失色,那些煞費苦心,各具匠心的教學經(jīng)驗,隨著“難點”的突破,而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茅盾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情況正好相反,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對《水滸》中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評價,雖說分析和評價作品中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并不能完全脫離情節(jié),但在本文中,涉及到的情節(jié)采用的是大跨度的跳躍式的敘述,這在當時并不成為問題,因為此文寫于五六十年代,那時,凡讀過書的人,一般對《水滸傳》都很熟悉可以套用一句名言“開口不說水滸傳,縱談詩書也枉然”,當時校園中的“三國迷”“水滸迷”“紅樓迷”比比皆是,然而在今天,在這方面的問題卻凸現(xiàn)出來了?,F(xiàn)在的中學生,認真讀過“四大名著”的恐怕廖廖無幾,更不要說到“迷”的程度,因此,課文那種大跨度的跳躍式敘述,就使他們產(chǎn)生了云里霧里的感覺,要在這種狀態(tài)下讓他們理解茅盾先生對《水滸》人物和結(jié)構(gòu)的分析評價,就是十分困難的事了。
上述兩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十分注意學生的“學習視野”和“視野拓展”的問題,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不同的學生,其原有的“學習視野”和視野的拓展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同的變化,我們教學的目標和方法都應該隨之有所變化。如前一個例子,對過去的學生來說,其“學習視野”(從未見過荔枝)與新的學習對象(荔枝)之間有很大的距離,因此,視野的拓展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必須想方設法甚至苦心孤詣地設計搭建“梯子”和“橋梁”,幫助引導學生走過艱難的過程,而對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這個過程幾乎就不存在了,“學習視野”的拓展就應該尋找新的方向。
后一例子正好相反,過去的學生原有的“學習視野”(對《水滸》的故事情節(jié)大都了解),在今天的學生這里卻不存在了,學生從原有的“學習視野”(對《水滸》故事不了解)到學習對象(對《水滸》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之間的距離大大增加了,或者說“視野”的拓展由一個過程變成了兩個過程1.對《水滸》故事從不了解到了解。2.從了解故事到分析人物和結(jié)構(gòu),教學難度明顯加大。
過程增加了,難度加大了,對付的辦法當然是多花一些工夫,把“梯子”架得高一些,橋梁建得長一些,對于現(xiàn)在的高中生,絕對有必要引導他們?nèi)ラ喿x《水滸》這樣的古典名著,甚至適當向他們介紹一些有關《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研究、改編等等方面的知識也未為不可。茅盾先生對于《水滸》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評價雖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從今天來看,也僅作為一家之言為宜。如果能在一個比較寬闊的知識背景下,結(jié)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把培養(yǎng)引導學生閱讀古典文學作品的興趣作為明確的目標,那么對于茅盾先生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這篇文章,一定能教出許多新鮮的意味來。而如果學習對象失去了難度,我們倒不能因此而心安理得,必須尋找新的“視野拓展”的方向,對于《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們就不應再把教學重點放在對荔枝的外觀、形狀、大小以及口味的生態(tài)情況的介紹上,二十多年社會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使“舊時南國名貴果,走入尋常百姓家”。賈先生當年寫出此文,難道不是懷著這樣一種強烈愿望?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對于荔枝生產(chǎn)的一些設想,盡管表達得十分委婉(如“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今天都一一成了現(xiàn)實,沿著這個思路發(fā)掘,原來不太受重視的文章的后半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價值也許要重新認識,文章的文藝筆調(diào)如描寫、比喻、旁征博引等所起的作用恐怕也不僅僅只是增加行文的樂趣,若再能從歷史的縱深聯(lián)系到當年為何要寫得如此詳盡,對此文的教學將會出現(xiàn)全新的境界。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廣泛開拓學生視野,老篇目教出新意來,這就要我們多多努力了。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經(jīng)濟管理學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