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欣賞客體與主體發(fā)生一種審美關系。一方面,客體對人的審美感知和體驗、審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質特性的制約。另一方面,由于客體具有審美價值,主體對其感知與體驗必定表現(xiàn)為評價性;客體在主體心理中的地位和認可程度,都具有主體的評價標準和情感態(tài)度。在教學中,這種審美是多方位和多層次的。既有教師和學生對客體的評價,又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評價的再評價;評價既可以是外部語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內心的檢驗與評判。通過大量的審美感知和體驗的交互活動,逐漸使主體的評價標準與客體的審美價值相吻合,以達到欣賞教學的目的。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美術欣賞教學的特征
我們知道,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然而,這個屬于審美范疇的教學離開了審美功能,專注于認識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賞教學的要求?假如,我們從倫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銅盔的金屬質感,能否成為幫助學生認識某種物理屬性的輔助教材;假如,一幅畫講述的是某些倫理道德、社會思想和時代精神性的內容,是否可以作為一種傳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問,欣賞教學本身的特征是什么?我們教學最終都是一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過藝術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審美體驗是欣賞教學的主要特征。從欣賞中不斷獲取多種功用是審美欣賞中繼發(fā)性的作用。
二、藝術的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于地區(qū)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出現(xiàn)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但這并不意味審美價值無客觀性,因價值不等于評價,它們之間可以統(tǒng)一,也可以對立。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jīng)驗是造成不統(tǒng)一的主要原因。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xiàn)不同感受。學生鑒賞力尚處于低水平時,讓他們欣賞人體藝術,可能使教學無法開展。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多方面的史論資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從中抽繹出普遍性的規(guī)范和準則,這樣才能使評價標準更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jīng)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tài)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fā)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
三、繪畫欣賞中的評價
1.作品內容與形式
一般認為,再現(xiàn)性作品形式服務于內容,而表現(xiàn)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xiàn)于形式的本體之中。盡管二者的側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xiàn)性和再現(xiàn)性的多重性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再現(xiàn)性內容處于顯處,而表現(xiàn)性內容處于隱處。在教學中必須分清它們的主次關系,使我們的感知和評價有的放矢。
2.欣賞與形式分析
需要我們把注意力比較長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試圖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著的主要成分。在教學中,我們需要直覺形式,但不能把直覺神化。直覺后的理性分析幫助我們了解所能直覺的東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盡管對形式的剖析會使欣賞失去了愉悅性,但對提高形式的直覺水平是極為重要的。整個教學是一個從引導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環(huán)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的直覺水平從感性階段發(fā)展到理性的高度。
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教學的開展都必須依據(jù)學生前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維的和有效的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