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審美教學因其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性而顯示出豐富的獨特性,可以概括為情境性、互動與交流性、針對性和滲透性。了解和掌握這些特點,對于更加有效地開展審美教學是大有裨益的。
一、情境性
在情境教學中,既體現了教學的形象性,又有情趣的激發(fā),更有師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教師從學生審美心理出發(fā),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借助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完成形象的感染,實現情感的體臉,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各種教學情境,再現教材的相關內容和景觀,使教學貼近學生。具體說來,教師用美的語言,借助實物的演示,音樂的渲染,圖畫的再現,角色的扮演,變語文課文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從而進入“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時,學生由“近”感受到“真”,由“真”感受到“親”,隨著情感體驗的加深和擴散,并在認知活動中不斷延伸、發(fā)展,其審美情感、道德情感也隨之受到良好的陶冶。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以“思”為中心,在情感的熏陶中展開聯想,發(fā)揮想象,活躍思維,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情境性”是中學語文審美教學的突出特點。
二、互動與交流性
教材是審美客體,教師和學生,既是審美的主體,也是被互為觀照的審美客體,它們的主客體地位是常變的,但是在構成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時候,必須通過教材這個審美中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對教材形成一定的審美理解,通過教學對學生施加審美影響;而學生在獨立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自身主動的學習,形成一定的審美心理,對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審美理解,同時,又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反作用于教師,對教師施加影響。因而,在審美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學生主動的學,形成審美活動的互為交流與互為反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從傳統的教師主動,學生受動變?yōu)閹熒拥年P系。語文審美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師生之間在理性和情感上進行的動態(tài)交流過程。課堂上,教師在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美的教學手段,將內容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又通過作業(yè)、討論、回答問題、課外活動等方式,將信息反饋給教師。這種交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密集不斷的信息交際。師生在這種繁雜的交流中,傳遞審美信息,協調各自的行為,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以發(fā)揮,師生之間主客體的轉化順利進行,教與學活動空前統一。
三、針對性
中學語文審美教學通過悄感熏陶,用情感撥動學生的心扉,幫助他們理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辨別是非、美丑,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的激情,形成較為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質,造就健康的個性,促使青年一代成為和諧發(fā)展的人。與小學階段相比,中學語文教材具有基礎性和文學性特點。小學語文強調識字、寫字、解詞、造句、閱讀、背誦等,較偏重于識記;中學語文則強調正確領會詞句含義,理解文章脈絡層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語文基礎知識比較系統,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維和藝術性,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此文學教學是語文審美教學的特殊性之所在。中學語文審美教學針對語文教材的這兩大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進行能力訓練,促進思維的發(fā)展,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對人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激起熱愛美、追求美的真摯情感,使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這種功效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四、美育與德育、智育的互診性
中學語文審美教學的另一種特征是互滲性。在語文審美化教育中,美育、智育、德育三者互為滲透,形成一體,和諧統一。智育、德育教育過程中滲透著各種審美活動、審美因素,審美教育過程中也包含著各種智育、德育因素和活動。在審美中善作為美,直接徽發(fā)著人的道德感,不僅令人神往,而且令人熱愛和模仿。語文審美教學把語文教材的藝術美通過欣賞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機的統一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炙熱情感能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產生內心的感動、欽佩和敬抑。自古以來,許多仁人志士和英雄模范都曾從文藝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榜樣,受到美、善的激勵和引導。也就是說,通過語文審美教學,可以把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深刻地烙到人的感情乃至整個感性的生命形成過程中去,使人受到道德上的陶冶和引導,達到“以美導善”的功效。反之,德育能“以德成美”。人們受到道德感的啟發(fā)和引導,從理性上理解了善惡的界限,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能更深刻地感受美丑,提高審美能力。美存在于教學過程的每一個角落,中學語文審美教學通過其形象性、情感性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達到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觀察力、增強想象力、提高創(chuàng)造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目的,對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融匯作用,能“以美促智”。相反,智育也能“以智成美”。語文審美教學的實施首先要以智育為基礎,任何審美感受的產生都必須以受教育者一定的智力準備作為基礎和前提條件。受教育者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較高的認識能力,嚴密的思維有助于增強美的感受,認識美的內涵,提高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市宛東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