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鉤,用于勾束腰帶的器物,通常由鉤首、鉤身、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首向上彎曲成鉤狀,用于勾連。鉤身正面為鉤面,多有紋飾。鉤身底部有鈕,起固定作用。
帶鉤質(zhì)地有金、銀、銅、鐵、玉等多個品種,其形制較多,形體較長,如長方形、琵琶型等。玉質(zhì)帶鉤是其中較為珍貴的一種,造型優(yōu)美,材質(zhì)獨特,凸顯玲瓏別致。玉質(zhì)帶鉤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早期良渚文化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清。宋代以后的玉帶鉤已不具備使用功能,特別是到了清代,已完全由實用器轉(zhuǎn)變?yōu)橥尜p器。此時的玉帶鉤大都選料精良,玉質(zhì)上乘,數(shù)量繁多,采用浮雕、透雕等技法,雕琢技術(shù)高超。鉤身的紋飾多種多樣,構(gòu)圖精美,是清代玉帶鉤的總體特征。
清代玉帶鉤,鉤首以龍頭形為多,龍眼凸出,龍首高昂,有威猛兇悍之感。鉤面紋飾多樣。帶鉤尤以龍、螭紋組合最為多見,稱“蒼龍教子”。鉤首與鉤面還有其他造型紋飾的組合,但是無論紋飾如何變化,都含有吉祥寓意。
收藏玉帶鉤,首先要辨識玉質(zhì),這是基本功。若是老玉、好玉,則潤、韌、細,精光內(nèi)蘊且晶瑩滋潤,人手有分量,手感重。若是劣玉,則澀、粗、干,色澤輕浮而欠缺凝脂感,手感飄忽。青海料、俄料等料為新料,大都在二十世紀末才開采。古人寬袍大袖,行動間就需要輕巧方便的物件勾束衣物。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所用帶鉤形制不一,以及材料、大小、長短均不同,這都為我們鑒定其年代和價值提供了依據(jù)。清代玉帶鉤大多選擇上乘玉料,雕工精巧。最后再根據(jù)工藝造型,比較時代特征,來確定玉帶鉤的真?zhèn)巍F綍r的學習過程中要多看標準器,不斷提高眼力,相信這樣一定能少走彎路,收到好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