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至今的三年新課程歷史教學實踐使我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也有一些疑惑,逐漸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
新課程歷史教材由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大必修專題模塊和六個相互聯(lián)系且都與必修密切相關的選修模塊組成。每個模塊按照專題史的體例編寫,把古今中外放在一冊中,與傳統(tǒng)高中歷史教材——通史體例大不相同。
新教材的優(yōu)點在于材料豐富,圖文并茂,個別知識點加深、拓寬。如對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敘述,新教材解釋詳細,舊教材只是講述獨立后的美國,實行了三權分立制度,沒有敘述三權之間是怎樣相互制約。新教材還恢復了世界古代史部分,這對學生了解世界有所幫助。新教材既有課堂思考題,又有課后知識鏈接,既有活動課,又有探究課等安排,有利于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
令人疑惑的是,新課程必修教材好像是知識提綱,好多知識敘述比較簡略,系統(tǒng)性不是很強,應該掌握的知識細節(jié)和史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有的講述不清楚,有的編寫在選修教材之中,使人覺得選修是必修的補充說明。新教材跳躍性大、難度大,時而中國,時而世界,二者相互交叉,空間和時間轉換太快,給學生學習帶來困難。各模塊之間的內容重復較多,有時還與政治、地理科的內容重復。學生聽講時常表現(xiàn)出似懂非懂的表情,缺乏新鮮感,認為是對舊知識的復習,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由此導致的課本數(shù)量增多勢必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又不利于節(jié)約。
教材編寫無論用什么體例、有什么意圖,都要符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要有利于他們的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有利于他們學習興趣的產(chǎn)生和知識應用主動性的形成。要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促使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新教材,了解其特點,同時吸收舊教材的優(yōu)點,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不同體例教材的長處,解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注重歷史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適時進行縱橫對比,促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網(wǎng)絡。
筆者認為,教材體例不能為改而改,要符合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初高中的教材體例要通體考慮,二者的知識能力銜接要完整,邏輯要緊密。學生的初中歷史基礎整體較差,學習的能力有限,許多高中生對專題史的學習感到“難”和“亂”。因此,現(xiàn)實要求教師在新課學完后,必須指導學生從通史體例的角度對知識進行重新整理。然后再回頭進行專題復習。
學生易被生動的、精彩的故事吸引。新課程教材中的音樂、繪畫、書法內容,多了一些專業(yè)名詞,增加了服飾、建筑等內容,卻難稱精彩,趣味性不強。在教學中聯(lián)系身邊事情及時事材料進行導課,使學生有現(xiàn)實感、親近感,覺得歷史并不遙遠,并很快融入歷史課堂。要把歷史課堂教學與中外現(xiàn)實的變遷相結合,以現(xiàn)實為材料,引導學生從眼前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中找到歷史依據(jù),從歷史中看待現(xiàn)實的發(fā)展,從而使自己有成就感,從內心深處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現(xiàn)實性是歷史學的功能性特點之一。歷史是現(xiàn)實的留影,現(xiàn)實是歷史的折射。若歷史與現(xiàn)實割裂,便是“死”史,“讀史使人明智”便難以實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能在歷史上找到根源和出處。如“9·11”事件,可從兩極格局結束后,美國積極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國際恐怖主義日漸猖獗方面得到解釋。
新教材對歷史事件很少給比較確定的結論,且往往不知所云或模棱兩可、或只給材料而沒有結論,使學生云里霧里,既增加了難度,加大了學生負擔,又不利于對人才的培養(yǎng)。面對涉世未深、生活積累和社會閱歷極淺的中學生,我們要做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其年齡特點、情感和價值觀特點、認知特點等決定了他們必須要有正確的引導,以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給他們學習研究歷史的正確方法,對歷史有個科學地認識,千萬不可放任自流,使其誤入歧途。
新教材也有許多不妥之處,現(xiàn)舉幾例,以與同行商榷。
1 岳麓版《政治文明歷程》,第3頁圖中注鎬京今址為“西安西北”,其實應在西安西南;第94頁“中國民主同盟1941年10月在重慶成立”,據(jù)《盟章》應在1941年3月19日。
2 岳麓版《經(jīng)濟成長歷程》,第40頁“萬能蒸汽機1885年開始在工廠使用”,應為1785年。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