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教學給品德課帶來了新的活力,許多老師都意識到活動教學的重要性,于是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設計活動,甚至認為活動越多越好,越熱鬧越好,而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結(jié)果大大增加了教師和學生課前準備的工作量,但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導致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
問題一——“活而不實”
“活而不實”是品德課活動教學中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的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1.脫離目標不實在
鏡頭:在一節(jié)《中秋節(jié)》的品德課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讓學生邊吃月餅邊欣賞錄像,錄像的內(nèi)容是某學?!傲粌和?jié)”的文藝匯演,而且錄制的效果不佳,噪音較響,結(jié)果學生也不去看錄像了,只管吃月餅聊天,好不容易錄像放完了,老師還要例行公事地問一句:“節(jié)目好看嗎?”學生卻毫不給面子地回答:“不好看!’'。且不說他那錄制的節(jié)目究竟好不好看,在教學內(nèi)容是“中秋節(jié)”的前提下,播放一段“六一”的節(jié)目,顯然并不合適,并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體驗“中秋節(jié)”是一個團圓的節(jié)日,活動就變得缺乏意義了。
任何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應該是有目的的,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活動教學也一樣。衡量它有效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就在于它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脫離目標、無利于目標達成的活動是毫無意義的,是不實在的。
2.脫離學生不實用
鏡頭:在教學二年級第一冊《我是中國人》時,老師設計了讓學生調(diào)查填表的活動,要求學生填出各人種的外表特征。
也許是老師了解到學生對于這項內(nèi)容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缺乏,因此在課堂上,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段的文字材料:人種是根據(jù)體質(zhì)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通常根據(jù)膚色、發(fā)形等體質(zhì)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劃分為4個人種:黃種人:膚色黃、頭發(fā)直、臉扁平、鼻扁、鼻孔寬大;白種人:皮膚白、鼻子高而狹,眼睛顏色和頭發(fā)類型多種多樣;黑種人:皮膚黑、嘴唇厚、鼻子寬、頭發(fā)卷曲;棕種人:皮膚棕色或巧克力色,頭發(fā)棕黑色而卷曲,鼻寬,胡須及體毛發(fā)達。
課堂上,時間“嘀嗒嘀嗒”地匆匆而過,可孩子們顯然沒能在老師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究其原因不是老師設計的活動不好,而是老師提供的活動材料沒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脫離了學生。二年級的孩子心理發(fā)展僅僅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因此對于這個年級孩子的活動宜以具體形象為主,給他們一段文字介紹顯然是不合適的。
活動的主角是學生,因此,活動教學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脫離學生的活動是難以實施的,無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也就很難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教學效果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3.形式單一無實效
鏡頭:在二年級《我們的社區(qū)》一課中,教師讓學生看幾幅圖片然后討論社區(qū)有哪些基本設施,后來y,_-/J:大家看圖片說說社區(qū)工作人員的辛勞,反復單一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產(chǎn)生了視覺疲勞,逐漸失去了新奇感,舉手發(fā)言的人漸漸少了,低頭做小動作的人漸漸多了,活動的實效性也大大降低了。
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強于有意注意,并且年齡越小,無意注意所占的比重越大。因此,學生需要新鮮的刺激,需要不斷變化活動形式,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單一的刺激無法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會讓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從而使活動失去實效性。
問題二——“動而無序”
如果說“活而不實”是因為教學設計導致的問題,那么“動而無序”則是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紕漏。其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陳述:
1.活動前缺乏指導
鏡頭:這是我參加優(yōu)質(zhì)課比賽前的一次試教,教學內(nèi)容是三年級下冊《我來做個小導游》。因為學生課前沒有任何準備,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在課一開始安排了一個分小組學習各地旅游景點的環(huán)節(jié),我為每一組準備了資料,每份資料中還有不同的問題,預設的是小組學習后,學生要能回答這些問題,可是當時我只是說:“請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地方,了解那里的旅游景點。你想去哪里呢?小組討論一下,組長來領資料?!睂W生一番討論后,我發(fā)下了資料。在巡視時才發(fā)現(xiàn)學生根本沒有在考慮如何回答問題,只是一味地在那里讀資料??墒钱敃r無論我再怎么強調(diào)要求都為時已晚,學生已經(jīng)完全沉浸在活動中,課堂氣氛一時失去了控制,反饋時的情景可想而知,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此次活動宣告失敗。
任何活動都應該在活動前交代好活動要求及操作方法,如果此時缺乏指導,就會導致學生不知所措或者無目的地活動,“動而無序”。
2.活動中缺乏調(diào)控
鏡頭:在《和睦相處》一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因小事爭吵的鄰居,然后請其他同學來擔任社區(qū)工作人員出面調(diào)解。
一開始扮演爭吵的老大爺和阿姨的學生有點拘謹,沒怎么爭論起來。老師說道:“你們兩個吵啊,要吵得兇才象嘛!”結(jié)果兩位同學立刻入戲,吵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老師急忙讓下面的同學來扮演社區(qū)工作人員進行勸解,可是上面的同學根本不聽勸,鉚足了勁兒要爭個你死我活,課堂上一片亂糟糟的景象,一下子難以收拾。
活動教學以“動”為特征,課堂比較活躍,學生比較興奮,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有效地組織與調(diào)控,收放自如。如果組織不妥,課堂亂哄哄,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要讓活動真正有效,就必須做到——“活而務實”,“動而有序”。具體地說有以下五個策略:
策略一——找準目標求“實在”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教學活動目標是教師教學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圍繞目標而進行,括動的設計依據(jù)是目標,活動的檢驗標準也是目標,活動是達成目標的途徑與手段,因此,活動教學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有目的地進行活動。
1.設計時,胸中有目標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該有非常鮮明的目標意識:為了完成哪個目標,我要設計活動?這個活動要達到怎樣的效果?通過這一活動希望學生能認識什么,感受什么,辨析什么,學會什么?所有活動的設計都要圍繞目標而進行。
2.組織時,心中存目標
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顧著“看熱鬧”,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活動中,而應做一個旁觀者,心中時刻牢記目標,妥善調(diào)控,做好掌握方向的舵手,使活動能始終更好的為目標服務?;顒又?,一但學生的理解偏離了主題,教師就要適時地引一引;一旦學生的思維受束縛了,教師要啟發(fā)一下;一旦生成了新的教育契機,教師就要順勢而導??傊顒拥倪^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生成的過程,只有教師心中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組織活動,活動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生活中的你我他》時,老師設計了一個職業(yè)大轉(zhuǎn)盤,并在轉(zhuǎn)盤上寫了各種不同的職業(yè),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想從事的職業(yè),給轉(zhuǎn)盤里相應的格子貼上星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學生都選擇了公務員、醫(yī)生等相對穩(wěn)定且收入較高的職業(yè),而沒有一個人選擇清潔工、建筑工等。
老師就適時引導:“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只有公務員、醫(yī)生,而沒有清潔工、建筑工人會是什么樣子?”
生:會很糟糕,地都很臟……
老師叉接著啟發(fā):我們的生活能離開各種行業(yè)的人嗎?
生:不能。
師:那么你愿不愿意為他們的辛勤勞動貼上一個星呢?
生:愿意。
這位教師在組織學生選擇職業(yè)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有一定側(cè)重,而對有些工種存在著淡漠,便臨時組織學生為這些工人的辛勤勞動貼上星星的活動,這樣不僅讓學生關(guān)注到了身邊的職業(yè),而且讓學生對他們更多了一份親近,多了一份感恩,多了一份尊重,巧妙地落實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活動的良好效果。
3.活動反饋,眼前展目標
活動的反饋是教師了解學生活動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有活動就要有反饋,而且教師在反饋時也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檢測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比如在《動物和我們》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小動物的可愛以及親近動物時的美好感覺,老師讓學生上前喂小兔,學生興致很高,在反饋時,老師重點引導學生說說小兔子哪兒可愛,在喂小兔時有什么感受,通過語言表達,進一步強化心中的感受,這樣的反饋進一步實現(xiàn)了活動的目標性。
總之,活動不僅僅是讓學生“活動活動”,它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為目標服務。教師要從目標出發(fā),科學合理地選擇活動,機智巧妙地組織活動,使活動不僅“活”起來、“動”起來,而且能真正達到品德教育的目標。
策略二——分清對象求“實用”
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因此,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實際,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讓學生能夠順利進行活動,樂于進行活動,在活動中能有所收獲。
1.動靜交替一活動設計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選擇地設計教學活動。既要有游戲、角色表演等讓學生動起來的活動,又要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講授、欣賞、討論、交流等讓學生靜下來的活動,做到動靜交替,動靜結(jié)合。
2.以人為本——活動設計要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課程源于生活,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也處于表面層次。教師在備課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滲透有關(guān)的知識。
如前面提到的《我是中國人》這一課,讓學生填寫各人種的外貌特征是個不錯的活動,但是老師提供的資料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改成各人種的圖片而不是文字,相信效果會好許多。
3.從易到難——活動設計給學生以坡度
品德課是綜合性的課程,教學目標在每節(jié)課中也是綜合的。為了達到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老師要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偟膩碚f,一節(jié)課中的活動應該先易后難,前一個活動是后一個活動的基礎,后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提高和升華。
比如:在一位教師上《我來做個小導游》一課時設計了讓學生介紹景點,老師概括景點特征,編寫景點宣傳快板,學生為景點宣傳編寫廣告詞、快板等活動,層層遞進,學生慢慢進入狀態(tài),表現(xiàn)越來越好,在編寫廣告詞、快板等活動時感覺水到渠成,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如果沒有前幾項活動的鋪墊,相信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就不會那么成功和出彩。
4.實實在在——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
有的老師設計了很好的活動,卻為了節(jié)約教學時間,使活動成為走過場,成為一種形式?;顒邮切枰獣r間的,只有時間充足,學生的思維才能動起來。品德課程重在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感悟其中的道德觀點,所以還是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如果為了完成某一項活動而活動,是沒有意義的。
5.大膽放手——給學生多點展示的空問
無論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還是課改后的課堂教學,老師都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但老師在發(fā)揮自己主導作用的同時,也應該考慮一下學生思維活動的順序,給學生寬闊的展示空間。
比如《我的動物朋友》這一課。(課件展示小鳥、青蛙、大象、老虎等多種動物及其叫聲)老師請同學們自己選擇一種動物做朋友,想一想它會和我們說什么,小組活動3、4分鐘后,學生頻頻舉手,急于要表達他們的觀點,可是老師卻沒有請學生說而是問學生:“想不想昕聽老師和青蛙的對話呀?”底下的學生一聲嘆息,接著大聲的“想”掩蓋了那一聲“不合時宜的嘆息”。
既然學生對和大自然說話那么有興趣,老師為什么不放手讓學生說呢?如果擔心學生說的面不夠?qū)?,?lián)系不到當今的熱點問題——環(huán)境污染上。老師完全可以在學生說完之后再引導,給學生一個寬闊的展示舞臺是不是更好呢?
策略三——豐富形式求“實效”
品德課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活動的形式必須貼近兒童實際,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才能使學生樂于參與。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課程標準中就列舉了諸如角色游戲、模擬表演、講故事、訪問、討論、講授等11種基本形式。當然教師在選擇的時候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條件和資源、教學的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做出合理選擇。策略四——活動之前求“有的放矢”
為了避免活動中出現(xiàn)不必要的麻煩,在活動之前,教師要預想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碰到的困難,然后制定活動規(guī)則,在活動之前明確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要求要明確、具體、可操作,不能太籠統(tǒng),也不能一次要求太多,最好能分個一二三,簡明而又細致。另外還需要較為具體的指導,特別是低中年級的學生,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是很強,只有要求沒有指導,可能就難以獨立進行活動,因此需要教師對于活動的具體做法進行更為明確的指導:活動分幾步,每一步要求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有什么要注意的,都要作具體說明。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在進行活動時才會少一些麻煩,確?;顒禹樌_展。
策略五——活動之中求“有序進行”
有的時候,老師設計的一些活動方案很好,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碰到很多活動組織調(diào)控方面的問題。比如,學生一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會亂。在模擬體驗活動中,有的學生不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進行活動,自顧自活動。在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調(diào)查、走訪等實踐活動時,可能會遇到別人不配合的情況等等。這一切都會影響活動效果,甚至導致活動失敗。因此,要有效開展活動教學,老師還要重視和加強對活動的組織和調(diào)控。在學生情緒高漲、興奮、難以自我平息時,老師要適可而止,及時收攏,以免浪費時間。如果活動有難度,學生活動不到位,既影響了對知識的掌握。又抑制了學生的情緒,老師應將活動放一放,或適當降低難度,以免影響教學質(zhì)量。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把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活動的形式,在活動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考慮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與對策,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評價激勵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從兒童生活人手,關(guān)注“童心”“童趣”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去感悟、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體驗成長的快樂。做到“活”而務實,“動”而有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活動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