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學生,時間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如果教師將錯誤的東西教給了學生,損失的就是學生的時間與生命,所以,教師的工作是最不容許犯錯的。
事實上,極個別同仁偶爾會出現(xiàn)習慣性理解的錯誤。在此,筆者想先互動一下:親愛的同仁,你對“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是怎樣理解的呢?一般人的一般理解是“拉一拉,不會動”或“支撐力強”等等。有位教師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也是如此,他用一根木條制作的三角形與四邊形來演示拉動予以驗證,然后列舉了諸多的生活實例,諸如“支撐籃板的支架”“屋頂?shù)娜菭睢钡?,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成功嗎?表面上看來很成功,事實上卻犯了習慣性理解的錯誤,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性質。只要學生稍加思考就會懷疑:如果說“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表現(xiàn)為拉不動的話,那么,用紙條做的三角形是能拉動的,用鋼條焊接的四邊形是拉不動的;如果說“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表現(xiàn)為“支撐力強”的話,那人們建房子所打的地基為什么不是三角體的?
這里,學生的懷疑是因老師的錯誤造成的?!叭切蔚姆€(wěn)定性”不是表現(xiàn)在“拉不動”或“支撐力強”上,而是表現(xiàn)在“只要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三角形的這種性質叫做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币虼耍瑢Α叭切畏€(wěn)定性”教學的定位應放在“邊長確定,大小、形狀也就確定”上,而不是“拉不動”與“支撐力強”上。只要教師用三根筷子或三根小棒進行演示,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比較容易地把學生引到“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上了。盡管小學教材安排這一內容時,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沒有打算讓學生從數(shù)學的本質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而是只要求學生通過現(xiàn)實生活去感受并體驗三角形具有這種“穩(wěn)定”的特性,但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感受與體驗時,卻不應該從錯誤的理解出發(fā)。
只要教師稍加注意,由于習慣性的錯誤而造成的教育錯誤,在教育教學中就可以避免。還是以“三角形”為例,有老師在課上給學生說,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就叫三角形,而準確的理解應該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如果不強調首尾相接,則圍成的圖形就可以不是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