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比绾卧谛≌Z教學中滲透思品教育,本人認為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品句明道。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總是蘊含在字、詞、句、段之中,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關(guān)鍵的字、詞、句、段,仔細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以達到使學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抓住“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wù)”一句,啟發(fā)學生討論:這里困難指什么?帝國主義為什么要嘲笑中國人?詹天佑為什么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wù)?
二、入境悟情。教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描寫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受感染。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師可借助錄音(放哀樂)、幻燈(顯示長安街送靈車情景)、圖片(總理遺像)以及富有情感的朗讀,再輔以總理生前動人事跡的介紹,讓學生很具體地感受到“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的情境。
三、展開想象。通過引導學生借助作者的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教育。如《草原》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jié)互助。”教學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想象漢族客人和蒙古族人民見面時的具體場面,包括動作、神情及他們所說的話語,深刻感受民族大團結(jié)。
四、重視實踐。小語教學中滲透思品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論和課內(nèi),而要聯(lián)系教材與學生實際開展必要的實踐活動,強化思想認識。例如,在教學《父親的菜園》時,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具有一定強度和精細度的個體勞動,從中體驗勞動能得到成果,勞動能建立自信這些“滋味”,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教學《動手做做看》,可以指導學生細心觀察爸爸媽媽或老師說的、做的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并親自實踐、有禮貌地指出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不迷信權(quán)威、不盲從、勇于實踐的精神。
五、轉(zhuǎn)換角色。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把自己放在課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說去做,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達到受教育的目的。如《橋》一課,記敘了一位老村支書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最后自己和兒子卻被水卷走,英勇獻身的事。教學時,可啟發(fā)學生:假如你是老支書,此時此刻會怎樣想,怎樣說,又會怎樣做?學生通過在自己身上的體驗,會從內(nèi)心深處去追求這種無私無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zhì),從中受到教育?!?作者單位:江西省遂川縣水南明德小學)
□責任編輯:曾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