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觀察:語文課堂結束前那條光明的尾巴
學期伊始,縣城初中組織公開教學,我隨同語文教師一同觀摩,執(zhí)教課文為七年級上冊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案例描述:執(zhí)教者對課文很熟悉,以品析詩歌象征手法為重點,引領學生剖析“山”“海”的象征意義。在課堂結束前五分鐘左右,教師拋問:“請同學們說說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或者說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感悟?”
生1:讀了這首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才能走向成功。
生2: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只要“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終會走到海的那一邊。
(注:學生談感悟時,均能扣住老師教學時著重引導把握的重點句。)
課后,執(zhí)教者很滿意,覺得“上課很順暢”,“學生感悟談得很好”。聽課教師也覺得學生能扣住文本理解象征意義談感悟,表明學生真正進入了課文……用當今時尚的話說,眾多聽課者都覺得本堂課有個“光明的尾巴”。
案例分析:教學價值點、心理建構與活動方式
《在山的那邊》案例,我覺得有幾處值得商榷:
一、教學價值點的定位問題
一篇課文,如果從“內容、寫法、思想、語言”等方面生發(fā),則教學點眾多,我們不可能全部兼顧。因而,必須講究教學價值點的定位。就《在山的那邊》而言,案例中執(zhí)教者將詩歌“象征手法、象征意義”為重點內容詳講細剖,而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僅留五分鐘,我認為頗為不妥。
因為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體系而言,以后涉及的《海燕》等篇目的象征手法更為突出;從單元體系而言,本文系初中第一單元,其單元主題為“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并非關注各種表現手法;尤其關鍵的是,從學生體驗、學生興趣點、學生成長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學價值點實在應該讓學生在充分朗讀體味詩情詩韻之基礎上,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暢談“成長中遇到的‘山’,心目中的‘?!?。
二、學生心理建構的問題設置
我想,那條“光明尾巴”其實不光明。就時間安排而言,教學價值點所在環(huán)節(jié)竟然以短短五分鐘匆匆過套;就學生發(fā)言的質量而言,只是一味技術性地重復原文關鍵句,這是真正的感悟?這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以發(fā)展提升的表現?學生侃侃而談,教學暢順進行就真的很成功、很光明?
導致不光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于教師設置提問活動方式上。該教師單純從文本解讀的角度出發(fā),忽略學生實則是對話核心這一根本宗旨,設置“文章告訴我們什么”“從文中得出什么感悟”之類活動方式,就必然導致學生只是重復文本語言,毫無個性體驗。總之,這種只重文本解讀而忽略學生心理建構的活動設計,必然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毫無個性、毫無生機,看似順暢實則空洞干巴、無血無肉、無情無感!
試想,如能把《在山的那邊》“文章中得到的感悟”“文章告訴我什么”之類的提問方式,轉換為“請你描述你心目中那個大海”“請你談談成長中遇到的那座大山以及如何面對它”的活動方式,學生的內心又會怎樣呢?這些七年級的學生們奢想告訴老師與同學們:我心中的確也有一個“五彩的大?!?(或許這大海遙不可及,或許這大海近在咫尺。)我在通向大海途中也遇到過“山”!(或許這座山很大,也許這座山很小;這座山也許翻越了,也許正橫跨在眼前。)我要像作者一樣勇敢執(zhí)著地走到山的那邊!學生的這些心聲還會是僅僅在重復文本中的那些重要語句嗎?我想,這樣,才真正達到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體味人生”之目的。這樣設置符合學生心理追求的活動方式,才能真正營造出“光明的尾巴”!
案例設計:以《蟬》為例
設置理念——從教學價值點出發(fā),設置符合學生心理建構的活動方式,以達到“以生為本”,激發(fā)學生興趣,喚起學生體驗,引領學生積極參與之目的。
案例預設——
《蟬》(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3課)
教學價值點:通過評蟬悟蟬,體味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激發(fā)追求奮斗。活動預設:兩組辯論。其一,“蟬”潛藏十七年而只活一個夏天,你認為值得嗎?其二,“蟬”活一個夏天且唱響短暫人生,龜活百年而沉寂無聲。你欣賞龜人生還是蟬人生?
活動預設之意圖:如果單純從文本出發(fā),提出“你從文中得到什么感悟”,則可能學生只會單調重復文本中“為了延續(xù)生命,就得好好活著”之語句,未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而通過兩組辯論,有利于把學生對人生的思辯導向深沉,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積累,聯(lián)系自身體驗,體味人生意義之所在。
案例后想:“以生為本”,絕不是空洞教條
在語文教學中,不論是教學價值點的定位,還是文本內容的學生心理建構,學生活動方式選擇,都必須以學生為根本出發(fā)點,真正喚起學生體驗,真正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體驗新課標以生為本的根本宗旨。
當前,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標精神,以讓學生“談談學了課文的感悟”為萬金油,導致“以生為本”成為空洞教條。也有些教師,甚至是專家也在重新回歸“以本為本”,懷疑新課標精神。這,毫無疑問,也只能再次讓學生重復文本語言,且無情割裂學生的個性成長空間!◆(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