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說:“人情者,禮義之田也”。情感是人際關系的調(diào)節(jié)器,情感交往需要發(fā)展的是人際關系發(fā)展的基礎。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是參與教學活動的師生對語文的理解和感受而產(chǎn)生的親疏傾向。教師通過和學生情感的交流,來確立學生主導地位,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心。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呢?
一、教師的語言、舉止藝術有利于控制師生情感交流的氣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用語言、動作可以控制課堂氣氛,為保證師生情感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
教師鼓勵性的話語能激起學生情感交流的勇氣和欲望。如,一個學生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把老師難住了,這時,老師應給予鼓勵,可直接對學生說:“你真聰明,把老師也給難住了?!睆男睦砩蠞M足學生的自信心。然后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互相討論,適時地進行師生情感交流。
教師舉止的從容美在情感交流中也是起關鍵作用的。教師舉止從容,學生感到踏實、安全;教師舉止安詳,學生感到充滿自信心;教師舉止輕柔,學生感到親切;教師舉止大方,學生感到舒適自然。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舉止,只有在符合課文內(nèi)容的特定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鞏固師生情感交流的根基
課堂教學中的情感交流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不能脫離課文所規(guī)定的特定內(nèi)容,它必須依據(jù)對課文的正確理解,所以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品味,因為語言文字是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載體。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從而領會課文本身蘊含的情意。
“聽—說—讀—寫”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基本模式,通過反復訓練得到鞏固。同時,必須與閱讀課文結(jié)合起來。學生讀了課文后,必然會有自己的領悟和見解,進一步對語言文字進行感受、品味。學生讀了課文以后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師應給時間讓學生自由議論,有什么感受說什么感受,學生議論的過程就是“雕琢”自己的思想體會,并把它確切地表達出來的過程,也就把課文的內(nèi)容帶入了自己的心靈深處,條理分明地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
當然,語文教學中師生情感交流的途徑和方法是不拘一格的,而且?guī)熒楦薪涣鞯暮椭C發(fā)展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上重視,在課堂上,經(jīng)常地、有意識地留有師生情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提供最佳的發(fā)展區(qū)域。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石橋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