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中產生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
到底什么是興趣?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經常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而學習興趣就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直接動力。通常學生做得好的事情都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換句話說,如果想讓學生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只有讓他們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積極主動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不論什么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愿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于樂觀的情景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樂觀的環(huán)境、心情愉快,興趣會油然而生。難度可以刺激智力發(fā)展,刺激是大腦發(fā)展的營養(yǎng),新的刺激物在學生大腦中產生不協調和沖突,它可以增加學生的智力負荷,驅使學生開動腦筋,從而引發(fā)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表明,太容易的知識激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內容過易,學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興趣。因此,我們在利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的同時,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教學內容的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在水平,讓他們在摘取果子時有“跳一跳”的感覺,做到難而有趣,在逆境中學習。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實踐機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要勇于走出課堂,走進廣闊的自然世界中。新課標提到“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經常帶領學生參加實踐,豐富他們的人身經歷,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引導他們走出課堂細心感受自然的偉大、社會的和諧,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使學生獲得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因。教師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勵措施,充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qū)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