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我看來,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yǎng)情感的學科。那么,如何撥動學生心靈深處的“情”弦,掀起愛恨悲歡的波瀾,讓情與情相融,心與心相通,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呢?
一、注重教師自身的情感影響,以情引情
教師在學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師的情感也同樣能感染學生。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由此看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生情
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占相當比例,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我在教抒情詩《一月的哀思》時,先用簡略的語言,介紹了一九七六年一月那深沉、抑郁的社會背景,再用沉重的語調(diào),飽含著血與淚的感情低聲朗讀,用投影儀在屏幕上展現(xiàn)出“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悲愴畫面,并配上悲壯的哀樂,江水沉凝,青山肅立,萬木俯首,星月不移。隨著畫面的推移,愛與恨的感情在同學們的心中激蕩,同學們對周總理的深切懷念和崇敬之情得到凝聚和升華,這樣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快感中,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讀書有味、讀書入情、讀書用心的境界,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閱讀教學要注意教給學生體驗情感的方法,以情悟情
情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過的事物,才能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我教授《藥》這篇課文時,在學生閱讀小說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魯迅寫作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讓學生明確,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時期群眾的愚昧、不覺悟和對革命的冷漠,從而“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這正是作品主題的重點所在。之后讓學生以“愚昧是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為辯題展開辯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
總而言之,作者、教師、學生三者的感情共鳴構(gòu)成了語文教學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語文作為傳情達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趣決定了它在傳遞知識、訓練能力、灌輸思想時,應情注其中,意蘊其內(nèi),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撥動情弦,充滿情趣,完成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情感的獨特使命。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盱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