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困生這一詞語的出現(xiàn),代替了后進生、差生等違背教育原則的詞語。學困生是教育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往往令教育工作者頭痛、沮喪,其轉化過程是教育的難點。家庭、社會、學校作為教育的三大支柱,起著越來越多的作用,不管青少年在學校受到的教育,還是在家庭受到的教育,以及在社會上受到的教育,都離不開學校、社會、家庭的緊密結合。本文就從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方面對如何轉化學困生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學困生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一、學校教育
形成學困生的學校方面的原因有片面追求智育、追求升學率,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對學生只重分數(shù),對學困生缺乏引導;某些教師的教育方法單一粗暴,不追究犯錯原因,只是一味體罰,公開揭短,漠視學生的尊嚴,結果學生厭惡學校生活,抵觸老師的教育。要教育、轉化學困生,教育工作者須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采取有效的措施。
1.給學困生更多關愛
差生變優(yōu)生,關鍵在改變他們的自卑
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對有些學困生,適當降低學習要求,讓其感受到進步,逐步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信心。細心記錄學困生的進步情況,這些學生對自己的進步都胸中有數(shù),樹立學困生的自信,還要多做縱向對比,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歡樂。
2.多與學困生溝通
了解、尊重、關心、相信學生是我們與學生溝通的常用方法。學困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均呈模糊、狹隘甚至顛倒狀態(tài),容易犯錯誤,且反復無常。發(fā)現(xiàn)學困生犯錯誤時,要深入了解其犯錯誤的原因及思想動態(tài),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消除學生疑懼心理及對立情緒,關心、相信他們,對他們循循善誘,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使之樂于接受教育。
3.適當激勵學困生
對于每一個學困生的進步,無論是大是小都應給予表揚鼓勵。往往小的進步推動大的進步,沒有小的進步也就不可能有大的進步。教師如果能夠及時地抓住學困生每一次小的進步,給予認真的肯定和表揚,就會使學困生覺得自己確實進步了,成功了,就能信心倍增,激發(fā)積極性,產生一種推動他們前進的無形力量。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第一任教師,父母在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實際上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兒童長大后,便主動地通過觀察家長去間接地了解社會、認識生活。家長的言談舉止,時刻影響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轉化學困生,不能單靠學校,還必須與家庭相結合。
1.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一個和諧的家庭,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很有幫助。尤其是學生父母能夠互敬互愛、生活協(xié)調,不僅有利于學生個性的陶冶,而且由于父母能夠相互支持配合,對學生教育會事半功倍。反之,緊張的家庭關系,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更會對子女教育造成不良后果。
2.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
很多學生還沒有形成一種內在的力量來推動他們堅持一些需要克服困難的活動。這時的家庭教育應為學生設立一些外在的因素,如鼓勵和表揚,得到鼓勵的學生往往在做事的時候會提高工作效率或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學困生本來就自信心不足,當他的行為得到父母的表揚時,自信心就會得到增強,而當?shù)玫礁改概u時,自信心就會下降。
3.因材施教
為了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家長在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情緒特點、興趣愛好等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自身優(yōu)勢在教育方法上要有特色。學生在哪方面有興趣愛好與特長,就讓學生在哪方面好好發(fā)展。
4.父母應做學生的好榜樣
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如果家長思想修養(yǎng)高,作風民主,學生就容易養(yǎng)成獨立、直爽、開朗、協(xié)作、善于交際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長專制嚴厲,思想陳舊,趣味低級,學生就容易養(yǎng)成順從、消極、依賴、固執(zhí)、冷酷、殘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三、社會教育
學生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因而社會教育時刻對學生產生影響。根據(jù)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及特點,在學校、家庭教育的前提下,社會教育更顯示出了它的前瞻性、指向性,從而也為學校、家庭教育提供了教育平臺。
1.運用多種方法手段綜合治理
社會教育的載體是多樣的,它可以通過多種媒體對學生實施教育,并且內容更豐富、事例更具有普遍性,同時也具有針對性。社會要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和資源,通過強有力的正確輿論導向、文化導向、法律導向,形成綜合治理的立體網絡。
2.開展有益的社會文化活動
加強對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挖掘各種社會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的有效機制。加大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力度,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各類青少年活動場所的育人作用。盡可能逐步增加各種文化設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避免學生過早進入成人文化娛樂場所。
3.嚴格管理不良場所
各工廠和商店等有關服務部門,要嚴格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條例規(guī)定,不準收容未成年人就業(yè),一些黑網吧、電子游戲機室、旱冰場、錄像廳要加強管理,堵空塞漏洞,使其成為健康場所。社區(qū)、住宅區(qū)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未成年人的幫教工作。
4.從法律角度正確引導青少年
針對青少年犯罪年輕化的特點,多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進行法制講座,宣揚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而不能憑一時之勇,講哥們義氣。用周圍的法制故事,用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教育每一個學生如何知法、守法、用法,如何利用良好的社會風氣發(fā)展個性。
總之,關于學困生的預防和轉化,我們要以熱愛學生為出發(fā)點,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有機結合的教育平臺,形成全社會的教育轉化空間。根據(jù)不同教育形式的各自特點,發(fā)揮各自教育的功能,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把握其心態(tài),做到對癥下藥,促進學困生的轉變,并最終盡可能減少學困生的出現(xiàn)。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62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