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不少課堂教學在高層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學特色,然而許多貌似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其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在這些教學過程中以及小測驗后的處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誤區(qū),而這些誤區(qū)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既然新課改的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容易存在哪些誤區(qū)呢?我們又如何來改變這種狀況呢?
一、忽視概念教學,造成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準概念,不能靈活運用概念,形成了教學的第一誤區(qū)
1.忽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就是那個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個概念所涉及的范圍。最好能用通俗易懂的身邊事件幫助理解。
2.忽視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恰當地把握好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體現(xiàn)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初一年級講“絕對值”這個概念時,只要使學生清楚地知道正數、負數,零的絕對值是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提高深化,也不要急于強化訓練,待學生掌握了概念后可設計如下練習:(1)字母a表示有理數則a=?(2)字母m、n是有理數,則m+n=?從討論的結果中加深學生對代數式和絕對值概念認識。
3.忽視定義的可逆性,如有理數的內涵是能寫成mn形式的數,(m、n為整數,n≠0),反過來,凡有理數,則一定能寫成mn的形式,這樣會給解決問題帶來方便,實際上,定義的可逆性,是認識概念的兩個方面,切莫忽視。
二、數學中的“巧解”掩蓋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意識,這是教學的第二大誤區(qū)
在數學教學中,對于某一個問題的解決,思路越來越多,方法就越來越巧,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巧妙地構思,以期產生教學上的捷徑。
1.“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實用的范圍一般都比較特殊和窄小,即便是有時能提高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但是換一個條件或變一個簡單的結論,也就有可能使之完全喪失解題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2.從學生的學習心理上看,當他們對于一道題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種巧解后,就認為完全掌握了,但等以后碰到較為復雜的問題就束手無策,于是就產生困惑,從而對基本方法產生厭倦心理,也就從根本上阻礙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
三、忽視教學中的陷阱,造成上課一聽就懂,課后一做就錯的不良后果,從而成為教學上的第三大誤區(qū)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或板演,有些教師總是想方設法使之不出一點差錯,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稍難問題,教者也有“高招”使學生按教師設計的正確方法去解決。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暴露以及糾錯過程。因此,要想少出錯,教學中就應該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和失敗,備課時可適當從錯誤思路中去構思,課堂上應加強對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出錯誤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
四、忽視甚至放棄三個過程的同步
三個過程是:教師的教學過程,知識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學生思維過程。
這一大誤區(qū),具體表現(xiàn)在教師誤認為教材內容就是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部過程,沒有發(fā)掘出教材系統(tǒng)前后的本質聯(lián)系,導致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照本宣科滯留于教材。其實,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多做換位思考,多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尊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適時做好課堂教學調整,就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誤區(qū).
當然,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實踐、模仿、探索、創(chuàng)新的過程,面對新課改,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認真做好每一節(jié)課的準備,多做教材的研究,相信持續(xù)不斷的努力,一定會澆灌出教學成功的鮮花!
作者單位:江蘇揚中市聯(lián)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