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莫愁》是1993年。一次無意間翻看后心生喜愛,便從此訂閱至今。
先吸引我的文章是南京某廠患尿毒癥的工人李天龍,每周由老母推車到醫(yī)院透析,但經(jīng)濟困難。他是位當代詩人,我仰慕他的才華,于是對學生講了他的近況,號召大家捐款。小學生們紛紛響應,各自掏出3角5角不等。等到我把組長送來的的名單與錢數(shù)加在黑板上,發(fā)現(xiàn)總數(shù)還不到200元,于是我湊足200元以班長夏鶴鳳的名義寄出,算是我們班學生對詩人微不足道的幫助,現(xiàn)在想來實在慚愧。
1997年從《莫愁》上看到清華新生王克偉一家催人淚下的生活狀況:癡呆的母親要人照看,為了供養(yǎng)他和妹妹,患病的父親無錢抓藥只能躺床上。為考高中,人家錢不借還嘲諷他不懂事。王克偉只能穿著破拖鞋夾著一床又黑又硬的壞棉絮上路。為了他大學每天一元的伙食費,其父只能拿著二胡去南京街頭賣唱乞討,想到這里我就心酸。一位南京的老師傅看到文章后,流著淚說:“孩子,我愿從不多的退休金里每月給你寄出50元?!崩先诵纳疲Z言又是那么的閃光!因我當時正建房且又負債,所以沒能給他幫助。直到后續(xù)報道有位河南石化廠負責人在召開中層干部會后,連夜驅(qū)車清華園告之王克偉:“你在校的一切生活費用我廠負責”我才稍心安。但王克偉全家的事情還是令我時時想起。讀讀文章,順便再流流淚。對我而言,流淚也是一種幸福,除了對他們家的現(xiàn)狀表示同情和震驚外,對我也是一種教育:身處溫飽之際,切不能忘了世上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
這幾年我退休了,《莫愁》還在看。有時還把以前的文章翻出來過過癮。于是,毛澤東長女在江西、王光美關(guān)心幸福工程、江姐之子另一位母親(王珍如)、宋美齡的養(yǎng)生之道、毛澤東侄女開菜館聚的是人氣等文章又重現(xiàn)眼前。《莫愁》還告訴我,人們怎樣發(fā)家致富,也讓我懂得如何做人。
看到人受苦我掉淚,看到一女青年去鄉(xiāng)下男友家如廁時,剛蹲下欲方便,卻聽見茅坑近處傳來豬叫聲嚇得她退出多遠時,我笑得前仰后合,之后還嘿嘿地一人獨自傻笑。所以,喜、怒、哀、樂皆《莫愁》,她就像每年除夕必看的春晚一樣成了我生活中的精神大餐。每次一拿到《莫愁》,我就先找“可口”的飽覽一頓,再依次消化其余文章。所以真的應該好好謝謝《莫愁》,謝謝編輯部的每一位領(lǐng)導與同志們,是你們的辛勤付出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所思所想,你們辛苦了,由衷地謝謝你們!
(見習編輯荊露jingluloe@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