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這兒說的“山”與“海”,前面都要加兩個字“垃圾”。
新大洲
打開世界地圖,上面分為七大洲、四大洋:亞洲、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又叫澳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你說不對,咱們剛剛開過奧運會,那奧運五環(huán)不是代表了全世界都在內(nèi)的五大洲嗎:黃色——亞洲;藍色一一歐洲:黑色——非洲;綠色——大洋洲;紅色——美洲。
哦,那是因為“五大洲”把南美洲、北美洲合并在了一起,去掉了基本無人的南極洲。
不過,現(xiàn)在好像又有了“新變化”,據(jù)說,咱們又多了兩大洲!
我們看到的城市,干凈整潔;看到的鄉(xiāng)村,田園錦繡。
可是在電影《機器人總動員》里,地球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大垃圾球,人類無法居住,只能呆在太空船上,請機器人幫忙清理垃圾。幾百年過去了,機器人還在不停地忙碌……
唬人的吧?
可以說是的,也可以說不,這樣的情景離我們并不遙遠,如果我們每天還是這么產(chǎn)生著垃圾。你瞧,太平洋上,一個“新大洲”正在誕生。
這個“新大洲”有6個英國那么大,它由數(shù)百萬噸隨著海水沖過來的垃圾——球鞋、拖鞋、兒童玩具、輪胎、飲料罐、塑料袋、裝沐浴露的塑料瓶、漁網(wǎng)碎片、集裝箱外殼、塑料游泳池等構(gòu)成,望過去,就像海洋中拔起了一座山。
這個“垃圾洲”目前多達1千萬噸垃圾,面積還在不斷擴大,成了全球最大的“垃圾洲”。
這么說來還有別的垃圾洲?是的,在大西洋也發(fā)現(xiàn)了稍小一些的“垃圾洲”,由數(shù)萬小塑料塊構(gòu)成。
還有些海洋,每平方公里有大約20萬塊塑料碎片,絕大多數(shù)是人們?nèi)粘I钪杏玫降陌b袋、塑料制品等等。
有科學家特意帶著網(wǎng)到太平洋各處去調(diào)查,結(jié)果,每次下網(wǎng)都撈到塑料垃圾!
毒海
塑料在陽光照射下分解成小粒子,海中充滿有毒物質(zhì),有些海洋中致癌物質(zhì)的濃度,是其他地方的100萬倍!
“分解”是一個科學名詞,舉個例子,我們把面包吃到肚子里,經(jīng)過牙齒、腸胃等等的努力,把它們分解成各種可以讓身體吸收的營養(yǎng),這時的面包已經(jīng)不是“面包”了。
有些沒有分解的塑料,跑到了動物身體里,科學家在一條魚的身體里發(fā)現(xiàn)26塊塑料片,有頭抹香鯨,體內(nèi)竟有360多公斤的塑料。
不管是污染的海水還是污染的魚兒,這些污染的毒素遲早會進入我們的食物鏈。
“食物鏈”也是一個科學名詞。中國有句話叫“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科學家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這個詞兒。比如,草喝水,兔子吃草,人吃兔子……
那么,如果水有毒,接下來就是草喝毒水,兔子吃毒草,人吃毒兔子……
而那些不能分解的塑料小粒子,因為看起來很小,被小魚當食物吃下去,大魚又吃小魚,大魚被我們吃進肚子。
還有更多的垃圾已經(jīng)悄悄地沉了下去,隱藏在海洋深處,把海洋的“床”都給污染了。
除了中毒外,每年至少有100萬只海鳥和10萬頭鯨魚、海牛等海洋動物被塑料垃圾纏住、窒息而死。
遠離人類的海洋,靠著巨大的渦旋,把數(shù)千里以外的垃圾“吸”過去“建”成了“新大洲”,在我們居住地的周圍,又會是怎樣驚人的場景?在衛(wèi)星上可以看到,很多城市已經(jīng)被垃圾包圍!
智能“綠苗”
垃圾越來越多,怎么處理垃圾成了大學問。
在上海世博園區(qū),可以看到一棵棵可愛的“綠苗”,它們的名字叫“智能化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投放口”。
怎么個“智能化”呢?原來,垃圾投放口連接的是一整套‘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人們把垃圾按照要求分別投入它們的“嘴巴”,當儲存的垃圾達到一定量后,垃圾會自動“排隊”進入管道。這時,千米外的環(huán)保型抽風機開始抽氣,在氣力吸引下,垃圾以每秒鐘“走”60米的速度,通過埋設在地下的特別管道,來到“垃圾收集站”。收集站有垃圾分離器,把垃圾和運送它們的“氣”分開。然后垃圾經(jīng)過壓縮、過濾、凈化、除臭等處理,變成一塊塊沒有氣味的大“壓縮餅干”,再用機械裝入垃圾箱。升降機把一只只垃圾箱安放到環(huán)衛(wèi)車上,運到世博園外的垃圾處理廠。
整個過程,看不到垃圾運輸車運送垃圾,聞不到垃圾的怪味。
注意到?jīng)]有?投垃圾是有要求的呢!
對付垃圾“山”與“?!?/p>
你家里有幾臺電腦?幾臺手機?幾臺電視機?
它們壞了怎么辦?
(換新的唄!)
舊的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
那些壞掉的電腦、手機、電視機,如果隨便一丟,某些材料一旦滲入到泥土里、水里,土地和水就會受到污染,這種地方要么長不出蔬菜、糧食、水果,要么長出來后被人吃下去污染人的身體——這屬于“電子垃圾”。
“智能化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投放口”的兩片“葉苗”上,分別寫明“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哪些垃圾屬于“可回收”,哪些垃圾屬于“其他”,“綠苗”上有清晰的標注。
把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是人們對付日益增長的“垃圾山”、“垃圾海”想出的辦法。
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重新加工使用的垃圾。比如報紙、塑料瓶、玻璃瓶、舊床單等。不少電子垃圾中含有黃金等寶貴原材料,用環(huán)保的回收方法來處理,可以節(jié)約不少資源。
不可回收垃圾也并不都是“廢物”,比如果皮、菜葉、剩菜剩飯、花草樹枝樹葉等,有的默默地分解成了肥料有的經(jīng)過處理,燃燒的時候不會有毒,就作為燃料用來發(fā)電。
一樣屬于“紙”類、“塑料”類,有的可以回收再加工,有的卻不能,標準由專門的機構(gòu)經(jīng)過研究后告訴大家。當然,這個標準也在不斷變化。隨著科技進步,一些原來不能再利用的也有了新的加工利用方法;或者有的原來重新加工利用的,卻發(fā)現(xiàn)有毒害,停止了加工。
千方百計減少垃圾
世博會上有個展館叫“滬上·生態(tài)家”,把許多原本屬于“不可回收”的,變成可以重新利用的,整幢建筑可以說是“垃圾”建造的。它的外墻面、樓梯踏步砌的磚,是上海舊城改造時廢棄的石庫門磚頭。其他的磚、石膏板等也來自各種“廢料”,比如有的磚是用長江口淤積的細沙生產(chǎn)的,有的是用工廠廢料——蒸壓粉煤灰制造的;石膏板是用工業(yè)廢料制作的。
一般我們看到建造房屋,總是水泥、黃沙等堆在路邊,這邊攪拌那邊砌墻,運輸水泥、黃沙的車輛來來回回,哪怕建高樓大廈,也離不開攪拌機在一旁轟鳴。濕嗒嗒、臟兮兮不說,還會產(chǎn)生很多垃圾、廢水。“滬上·生態(tài)家”用“工廠預制、整體吊裝”的方法,減少垃圾產(chǎn)生。就是把本來該“砌”的“墻”,在工廠一大塊一大塊造好,然后用吊車把它們“裝”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