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標準的實施,使學生、教師都發(fā)生許多新的變化,但在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體育“學困生”是學校體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體育“學困生”普遍存在著自卑心理,自己覺得體能不如人,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只能適應順境,受不了委屈或挫折;遇到困難茫然失措;缺乏意志力,害怕失敗等心理問題。因此,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對體育“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解決心理發(fā)展中的矛盾與沖突,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
一、體育“學困生”的心理特點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學生長身體、長知識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思想活躍,要求進步,但組織紀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較差;有創(chuàng)新意識,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艱苦奮斗精神;他們希望學有所成,有所作為,但往往知難而退,缺乏實干精神。體育“學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齡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個性”心理特點:
1.體育學習動力不足
他們對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意義認識不清,對體育的興趣僅停留在對結果的需求上。
2.心理矛盾,情緒不穩(wěn)
體育“學困生”有自卑、逆反、自閉、放縱等不同類型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織在一起,并時時處于矛盾狀態(tài)中,他們對周圍的教師和同學有恐懼感和對立情緒,他們的意志薄弱,自制力較差。
3.性格內向,缺乏自信
體育“學困生”大都有性格內向的特點。在集體活動中適應性較差,有時手足無措,不能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難而退。
4.意志品質薄弱
體育“學困生”意志品質比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對持續(xù)時間較長、單調的項目難以堅持。缺乏勇氣,擔心練習中出現(xiàn)傷害事故,練習時束手束腳,
5.缺乏積極的情感體驗
一些學生由于體形較胖、力量較差的原因,導致體育成績較低,體驗不到肌肉活動帶來的積極感受。從而使這些學生主動進行鍛煉的動力不夠,體育成績提高較慢。
二、了解“學困生”成因,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
仔細分析體育“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方面:遺傳、環(huán)境、教育。 “學困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就是因為他們達不到教師要求,完不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怕被別人說閑話,一直以來受“我不行”的心理素質影響,坐慣了冷板凳,所以便知難而退了,他們也就從自我感覺不行,到別人感覺不行,以至于成了人們印象中的怎么教育都不行,什么都不是的“差生”了。
我們在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應該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區(qū)別對待不同的學生,對癥下藥,多管齊下,多法并用,幫助“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幫助他們確定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制定奮斗目標時,既要讓他們覺得教師沒有貶低自己的意思,更要讓他們明確教師把目標分解開來,讓自己各個突破的目的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達成分段目標的喜悅,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態(tài)度和方法是促成學生分段目標達成的關鍵因素。
三、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對“學困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
1.提高學生思想認識
體育“學困生”多數(shù)對體育缺乏正確認識,如有的認為身體強弱是先天決定的,有的把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對立起來,也有的只求不生病就行等。因此,要主動用生動的事例和科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教育,并注意觀察、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把提高認識和培養(yǎng)興趣結合起來,調動起積極因素,教育他們自覺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
2.優(yōu)化組合,表率幫帶
努力營造一種學生之間相互尊重、互相關心、團結友愛的和諧氣氛。利用優(yōu)生影響體育“學困生”,帶動“學困生”,使“學困生”產生“他能做,我也可以完成”的競爭心理,充分調動周邊積極因素,通過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帶動他們,不再使他們成為“孤立兒”和“嫌棄兒”,在最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中得以進步。
3.抓住時機,表揚激勵
首先,體育教師不要讓體育“學困生”常處于被人遺忘的“角落”,要善于并及時發(fā)現(xiàn)體育“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激勵體育差生的上進心,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從而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不斷進取。
4.區(qū)別對待,引起興趣
對身體素質差的學生要降低標準,把練習中經常嘗“苦頭”的體驗化為嘗試成功的喜悅引起學生的興趣。膽子小的,用風趣詼諧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體型特殊的,可組織他們參加一些娛樂性節(jié)目,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興趣??傊?,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可行目標,調動體育“學困生”內心的積極因素,改變其消極的自我認識,逐步樹立自尊心、自信心。
5.投入師情,耐心施愛
投入教師情感是一種從滿足體育“學困生”需要出發(fā)的措施。由于體育“學困生”所處的“環(huán)境惡劣”“地位低下”,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稍對他們加以關愛,就會使體育“學困生”感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可敬、可信,情感上引起共鳴,增強向師性,進而以正常的心態(tài)進行體育課的學習。
四、針對體育“學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1.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體育“學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我們必須慎重對待體育“學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并加以專門性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指標體系,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體育“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對體育“學困生”來說,采用得當?shù)慕逃椒ǎ蓪⑵浞e極情感用教師殷切的期待和依賴的方式使之直接轉化成精神力量,成為體育“學困生”積極進取的動力源泉,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產生強大的內驅力。
3.體育教師要善于開啟體育“學困生”封閉的心境,努力引導他們自省、自理、自律、自治,使他們感到來自家庭、教師、同學和社會的溫暖。激發(fā)他們向上的積極情感,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改正,對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大有好處,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傾聽心聲,耐心引導。教師應與體育“學困生”達成協(xié)議,如果他們遇到什么困難或什么想法,可以打電話、寫信、聊天等方式進行談心。跟他們談心時,一定要先認真傾聽他們的訴說,然后以熱情、誠懇的態(tài)度提出學生能夠接受的建議,真正做到師生心靈相通,使教師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才能讓體育“學困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使其心理狀態(tài)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5.在轉化體育“學困生”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和學生保持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讓學生把教師看作是自己人,以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樂意接受你的教育,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促其反省,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單位:南昌縣蓮塘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方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