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是中小學的基本課程,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自主、高效的美術課堂,勢必要求廣大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們不斷學習、探索和總結,讓課堂轉化為一種寓教于樂、激發(fā)想象、張揚個性、自主探究、開發(fā)潛能的過程。立足課堂,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調節(jié)變換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適應美術新課程的變化,與新課程一道前行。
實踐證明,教師在落實好教學任務的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美術活動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創(chuàng)作的主體,科學調動學生的“眼、手、口、心、腦”,即“五美”教學環(huán)節(jié):身邊尋找美——用心感受美——用口評述美——著手表現美——求異創(chuàng)造美。教學中,我將“五美”教學法有機地貫穿到課堂教學中,以追求高效的課堂效果。
一、身邊尋找美
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充分挖掘課本的教育資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內容尋找相關的背景資料或圖片實例。如:二年級下冊17課《畫青花》一課,教師與學生可以一起做課前準備,提前查閱相關的資料、青花瓷圖片以及存檔的學生作品,通過課前的展示,讓學生在景德鎮(zhèn)瓷器——中國瓷文化的感染下,在精美的物件及優(yōu)秀習作中,直觀感受青花器件的造型、色澤及塑形美感。引領學生深入了解青花的主要特點及美化效果,在贊嘆祖國瓷器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一步加強。
二、用心感受美
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審美能力,指導學生進行觀察,相互學習、借鑒。教師對學生的繪畫、手工作品要予以正面評價,積極鼓勵,用心評價。結合學生繪畫的情景,所表達情感的真實性,觀察方法的正確性,無論是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都要用“心”。只有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才能延續(xù)學習興趣。課堂才能實現和諧、平等、共進,才能架設師生心靈的橋梁。
三、用口評述美
美術課堂要加強師生對話,加強學生與課本的對話,學生自由自主的表達是審美理解的一種體現。如:三年級下冊《荷花美》一課,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對“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都有自己的理解。仿佛看見炎炎夏日,荷塘一片碧綠的荷葉,荷花盛開,充滿著生命的活力,一派蓬勃向上的喜人景象。學生紛紛表述心中的美景荷花的千姿百態(tài),爭芳吐艷……把自己的情感與審美融為一體,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而教師在聆聽學生的評述后,應指導學生理解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氣質。
四、著手表現美
每堂課都有學習目標和技能訓練要求,教師要努力實現學生“自我實現的能力”,要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憑借已有的認知和表現能力,鼓勵真實有效地表現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如:五年級下冊《中國畫——蘭》一課,因傳統中國畫作畫工具離學生實際比較遠,對于蘭花的程式畫法及行筆技巧,教師必須指導清楚,嚴格要求。學生用墨、運筆均要反復練習,最后完成整個訓練過程,展現學生的掌握層次。
五、求異創(chuàng)造美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新課標指出:創(chuàng)新是美術教學領域一個永恒的話題。美術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時要不斷鼓勵學生思維方法求異、創(chuàng)新,作畫材料、表現方式要創(chuàng)新,細致內容也要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教師科學地引導,不僅要讓學生對身邊事物細致觀察、回憶、想象,而且要在內容上、表現形式上、結構安排上以及節(jié)奏變化上做啟發(fā)性指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銀城二小)
□責任編輯:方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