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驚無險
寶寶剛滿5個月,有點鼻塞,晚上睡覺總是被憋醒,吃藥也不見好。為了讓他睡個好覺,寶寶媽用棉簽沾了點成人用的麻黃素滴鼻劑涂在他的鼻子里,一會兒他的鼻子就通了,安穩(wěn)地睡到天亮。早晨上班之前,媽媽給奶奶交代了一下。白天寶寶鼻子又不通了,奶奶就用那瓶藥給他兩個鼻孔各滴了幾滴。沒料想寶寶從中午一直睡到晚上還不醒,而且頭出冷汗,手腳冰涼。媽媽下班回來呼喚他時,他只是懶洋洋地睜開眼睛瞥了她一眼,又沉睡過去。媽媽趕緊抱起寶寶去醫(yī)院,醫(yī)生說是藥物中毒了。幸而搶救及時,寶寶才轉(zhuǎn)危為安。
滴鼻藥物慎又慎
成人用的麻黃素滴鼻劑是禁止給小兒用的。按《藥典》規(guī)定:成人用該藥的濃度為1%,小兒為0.5%,嬰兒為0.25%。而且每只鼻孔限制為3滴,每天只能滴3次。大家知道,鼻黏膜的毛細(xì)血管特別豐富,吸收藥物的速度相當(dāng)快。滴藥超量引起的中毒立即就會表現(xiàn)出來。
鼻黏膜吸收藥物發(fā)生中毒的快慢,與體重、黏膜吸收面積占體重的比例都有密切關(guān)系。黏膜吸收面積越大,中毒越快。如半歲以下小兒的黏膜吸收面積比成人大2倍,半歲至1歲者比成人大1倍,3歲以上兒童的吸收面積與成人相等。如用0.1%麻黃素液0.5毫升滴入成人鼻內(nèi),每公斤體重僅含0.0052毫克;滴入體重3.4公斤的嬰兒鼻內(nèi),每公斤體重含藥0.15毫克,為成人的30倍。在嬰兒的黏膜吸收面積相當(dāng)成人3倍的情況下,吸收量較成人大90倍。因此,絕不可將1%的麻黃素液用于嬰兒。
給小兒用其他血管收縮劑滴鼻也有一定的危險性,如阿復(fù)林滴鼻劑,國外曾報道6例5歲以下的小兒在用該藥后發(fā)生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yīng),小兒表現(xiàn)安靜、熟睡或興奮不能入睡。其中一例滴藥后發(fā)生癲癇性抽搐,一例有幻覺,一例發(fā)生過敏反應(yīng)。
至于常用于治療急、慢性鼻炎的鹽酸萘甲唑啉滴鼻液(鼻眼凈),小兒濃度0.05%,每次1~2滴,每日3次。用藥過量或因?qū)Υ怂庍^敏而致患兒死亡的病例時有報道,值得警惕。
由此可見,給小兒特別是嬰兒用任何滴鼻劑都要慎之又慎,而且在初次滴藥后應(yīng)嚴(yán)密觀察其有無不良反應(yīng)。一旦出現(xiàn)異常情況,應(yīng)及時就醫(yī)。
適時適量才安全
目前市售滴鼻藥幾乎都是塑料瓶裝的。其中比較規(guī)范的是前端有口,并有螺旋帽將滴口密封在帽內(nèi),滴出來的藥滴大小是定量的。還有一種是簡裝的,像炮彈形,無滴口,需要病人自己回家剪個口,建議千萬不要購買。曾有一位奶奶買回這種滴藥管,給患急性鼻炎的3歲孫兒滴,因為剪口太大,加上滴藥時手指擠壓用力過猛,一次就讓滴管空了一截,不僅導(dǎo)致患兒中毒,還因過多的藥液流入喉部引起了喉痙攣。幸而急診搶救及時,才免于喪命。
給小兒滴鼻藥除了注意濃度、用量和間隔時間外,還要注意持續(xù)給藥不能過久,通常滴上一個多星期就得停藥。長期使用會造成鼻黏膜神經(jīng)血管調(diào)節(jié)功能失常,血管呈舒張狀態(tài),黏膜腫脹,黏膜下纖維組織增生,造成“藥物性鼻炎”,再滴藥就無效了。
小貼士 通鼻有妙法
小寶寶患急性鼻炎,可用溫濕毛巾敷鼻根處,讓濕熱的空氣進(jìn)入鼻孔,或利用浴室放熱水彌漫的蒸汽,吸3~5分鐘,再清除鼻涕。如有鼻涕或鼻屎塊堵塞,可用嬰兒專用的棉簽沾點嬰兒油,輕輕將其擦掉,必要時,可使用市面上賣的鼻涕吸取器吸出鼻涕。如果得了急性鼻竇炎,則需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滴用0.5%麻黃呋喃西林滴劑。
有些鼻病如先天性后鼻孔閉鎖、腦膜腦膨出、鼻息肉、篩頜竇囊腫、鼻腔異物、鼻石等引起的鼻塞,則必須治本,不是滴鼻藥就能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