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曾經的孩子們在樹林子里捉昆蟲、捏泥巴、過家家,每日歸來都渾身“臟兮兮”,然而臉上卻是“笑嘻嘻”;而今的孩子衣著盡如公主阿哥,在潔凈的居室里玩著各種“消過毒”的玩具,小手小臉總是洗得白白香香的。然而,少有人看管的“野孩子”們,健康似乎無需刻意關注;被細致照顧、講究衛(wèi)生的“寶貝”們卻易得哮喘、皮膚過敏等疾病。這該如何解釋呢?最近,中美科學家的合作研究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值得引起人們深思。
孩時少量接觸細菌有益
在人們的觀念中,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總在“找”健康的麻煩,例如細菌、病毒、真菌等,讓人們避之猶恐不及。其實,真正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所占比例極少,絕大多數(shù)微生物可與人類“和平共處”,甚至益于人體健康。
人體皮膚表面和消化道黏膜表面附著有數(shù)以萬計的細菌“部落”、上億萬個細菌,與我們相伴相隨,互利共生。假如沒有細菌不斷“吃掉”皮膚表面所產生的大量鱗屑,發(fā)揮“凈化”作用,我們就會時常感到瘙癢;假如沒有腸道益生菌群幫助分解食物,我們則會發(fā)生消化不良。
當然,依附在我們身體表面及胃腸道的有益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多數(shù)是在出生后經由哺乳和身體接觸,從母親傳至嬰兒的,部分是在孩童時期經由大自然的接觸得到的。數(shù)據(jù)顯示,人體菌群之間的比例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環(huán)境、年齡和生理狀況發(fā)生著有規(guī)律的演變。這個過程需要我們與細菌接觸才能完成。因此,孩童時期“造長城”、過家家等“臟兮兮”的游戲,在很多時候并非“壞事”。而恰恰是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獲得陽光雨露及有益菌,使得孩童健康成長。
一分為二看葡萄球菌
在顯微鏡下,那呈現(xiàn)圓球形、堆集在一起似一串串葡萄的便是葡萄球菌。它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包括人體的皮膚表面和鼻咽部。其中絕大部分為非致病性的表皮葡萄球菌,極少部分為致病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兒童時期的許多疾病,如毛囊炎、癰、蜂窩組織炎、中耳炎等局部感染;氣管炎、肺炎、腦膜炎、心包炎、敗血癥等全身感染;部分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等,大都與金黃色葡萄球有關。另外,它還是偽膜性腸炎發(fā)生的“罪魁禍首”。當人體腸道內的優(yōu)勢菌群因濫用抗生素而被過度抑制時,具有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便趁機大量繁殖,引起炎癥、腹瀉、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絕不可小覷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兒童健康的危害,必須加強預防。
但談“葡”無需“色變”,只要孩子皮膚及黏膜的完整性未受到破壞,身體素質良好,金黃色葡萄球菌極少有機會“興風作浪”。而附存于人體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不但幾乎對人體無致病力,甚至有某些益處。新近發(fā)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醫(yī)學》上的一項中美科學家合作研究證實:表皮葡萄球菌不僅無害,反而能夠消炎,保護人體皮膚免受大范圍炎癥的困擾。此外,國際兒童哮喘及變態(tài)反應研究小組對20多個國家大樣本的調查研究顯示: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和人體的廣泛存在與正常分布,有利于降低哮喘的發(fā)病率。生活中我們也可觀察到,有些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用消毒水洗手,喝蒸餾水,但經常發(fā)生哮喘;反之,生活條件較差,經常在野地里“撒歡”,與牛羊相伴的農村兒童,卻很少罹患此病。這與醫(yī)學界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兒童早期接觸傳染性病原體和微生物越少,日后得過敏性疾病的幾率越大”的衛(wèi)生假說不謀而合。我國著名醫(y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亦曾說,過于清潔和優(yōu)裕的生活環(huán)境會增加兒童哮喘病等變態(tài)反應疾病的發(fā)病機會。
現(xiàn)在很難說具體干凈到什么程度才最好。但是很明顯,過于追求干凈不好,過臟也不好。應當讓孩子多與大自然接觸,放縱天性,通過與少量細菌的適當接觸,來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減少疾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