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小李帶著一對老年夫婦走進診室。坐下來后,二老有些拘束。大爺不停地搓手,大媽不自然地捅了捅他,這才張嘴:“醫(yī)生,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說,是我兒子,不結婚,不要孩子,眼瞅奔四的人了……”
大媽接著說:“像他這個年紀,孩子都該念初中了。每次看到街坊、親戚帶著孫子孫女的,我們真羨慕,哪怕是天天接孩子上學放學,哪怕替他養(yǎng)著……”
我對二老稍作安慰,約了個時間,請他們帶著兒子一同過來。兩天后,這位“丁克先生”坐在了我面前。他身高大概1.78米,屬于俊朗型。他對這次咨詢顯然極不耐煩,有一問沒一答的。從只言片語中我了解到:37歲,公務員,有第二職業(yè),月薪不菲,父母是退休干部,家庭條件不錯。目前仍跟隨父母住。愛玩,追求自我生活,五一剛從國外旅游回來,十一準備再請幾天假,去西藏“探險”。
丁克是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與常人的生活狀態(tài)有所不同。按照心理學理論,人的成長是由依戀原生家庭(和父母組建的家庭),到逐漸與原生家庭分離、經營自己的小家庭這樣一個過程。這位青年沒有完成與父母的分離,生活起居還要由父母照料,與他的年齡很不相稱。
但不結婚、不生孩子,很難說一定就有什么心理問題。如果他可以正常地工作、正常地與人交往,社會功能沒有受損,就不能劃歸為心理問題。
丁克膨脹并非無因之果
第一,社會多元文化并存。人們尊重個性的發(fā)展,社會更加具有接納力、包容力,這為丁克的存在提供了基礎。
第二,經濟因素。夫妻雙方收入不高,生養(yǎng)孩子會給他們帶來較大的負擔,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其全家在低收入的水平上艱難度日,不如不添人進口。
第三,教育能力限制。有的夫妻認為,如果養(yǎng)育孩子,就應該讓他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后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體面地生活。但養(yǎng)育孩子是件十分費力的事情,而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寧愿選擇放棄。
第四,追求個人的事業(yè)發(fā)展。有的夫妻認為生養(yǎng)孩子會占用很多時間,影響自己的事業(yè)進步。當個人發(fā)展和養(yǎng)育下一代發(fā)生矛盾時,放棄后者。
第五,童年時期的心靈創(chuàng)傷。比如被虐待、冷落,父母吵架離婚讓孩子備受驚嚇,等。這樣的孩子對童年沒留下什么快樂的記憶,長大后對婚姻難以建立自信,不愿意讓下一代受同樣的罪。
給丁克們的忠告
雖然結婚生子是個人的事,但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丁克們的言行會不同程度地對周圍產生影響,牽扯親朋。關聯(lián)最大的當屬父母。
秉行孝悌在滿足自己丁克的前提下,要考慮到長期在傳統(tǒng)文化氛圍中生活的父母心理需求,給予必要的安慰。例如,如果父母是期待子孫滿堂,這和老年人的成就感有關。傳宗接代是人類的一大任務,老年人看到他的后代在沿續(xù),就仿佛完成了他該完成的事情。那么,丁克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給父母以成就感,比如孝敬父母、在事業(yè)上做出成績、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等。
君子之交既然丁克是“小眾”,就意味他要面對不同的眼光,可能會有人不理解他,認為他“古怪”,甚至會將這種印象泛化,認為他在工作上、朋友關系上也“怪”。這可能會影響他的人際交往,甚至被別人疏遠,工作、生活都少了和諧。選擇了丁克,就要有面對異樣眼光的思想準備,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與周圍人相處,在不斷的交往中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其他方面與他人無二,消除別人的誤會。
三思而后行有的丁克年輕時立志不要孩子,但過些年看到身邊人有妻有子、享受天倫之樂,就改變想法了,忙著戀愛、結婚、生孩子,手忙腳亂,疲憊不堪。丁克們自己要想好,莫到中年后悔,成了“白丁”。
給丁克家庭的勸慰
父母也要知道,他們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對孩子成年之后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和原生家庭分離的過程,從最初的斷奶、上幼兒園,到后來的上學、結婚、生子,完成人一生要做的事情。一位37歲的男子,身強體壯、經濟獨立,要和父母同住,看來兩代人之間有著不易分離的依戀關系,是父母需要注意的。一般來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過多地被照看,而不是讓他自己親身經歷苦辣酸甜,會限制孩子的獨立發(fā)展。父母想抱孫子,就先讓兒子成為真正獨立的大人。
家有“丁克”,父母們也不要太著急上火、過于干涉,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