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是“用數學”,實質就是用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的習慣。今天的數學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來自生活;加強課堂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多設計“做”的練習,幫助學生正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課內課外相結合,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自覺性;多角度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創(chuàng)新性。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創(chuàng)設應用的機會,讓學生經受鍛煉,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理解,鞏固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認識到應用知識的廣泛性,自覺地將知識應用于客觀實際,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21世紀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數學 應用意識 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是“用數學”,實質就是用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的習慣。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小學數學課程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關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因此,我認為今天的數學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應用意識是指應用數學知識的一種心理傾向。當主體面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已有的數學思考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而當主體接受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探索這一新知識的應用價值。數學應用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前提。
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體驗數學,充分感受數學從生活中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一)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來自生活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小學生年齡雖小,但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也有著數學因素的內容。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中挖掘出數學因素,并充分利用于教學,就能使學生化難為易接受知識。周玉仁教授曾經說過,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在孩子們眼里,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游戲。因此,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例如:教學“循環(huán)小數”時,先請學生聽火車行進時,車輪滾動重復發(fā)出的“轟隆、轟隆”的聲音,再請學生看日歷牌,從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不斷翻閱變化,出現(xiàn)不斷重復的效果。從學生生活經驗引入,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環(huán)”的含義,將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
再如:教學“解決問題”時,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和理解集合、公倍數這些知識點。我從生活中全家的休息日引入,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5月份,麗麗的媽媽每隔三天休息一天,爸爸每隔一天休息一天,麗麗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公園玩,選哪些日子比較合適?”學生們對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倍感親切,因而興趣大增,紛紛主動地去尋求答案。這是我又提議同學們做涂色游戲,把爸爸、媽媽和麗麗的休息日涂上不同的顏色。在涂色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兩種顏色,甚至有些日子涂上了三種顏色,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繼續(xù)去思考和探索。通過觀察,學生很快找出原因所在,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們其中兩人或三個人共同的休息日,也就是兩個或三個集合的交集。看似深奧的道理,這樣就春風化雨般地慢慢融入了學生的心中,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二)加強課堂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爆F(xiàn)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币虼耍诮虒W中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參與知識的發(fā)生、再創(chuàng)造過程,在活動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
例如:“有多重”數學實踐活動課,其素材的選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背景和知識基礎。教學時,應按照教材要求組織一次具體、有趣、富有實踐性,全員參與的數學活動,使數學學習回到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在體驗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fā)展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活動時,要讓每一個同學稱一稱自己的體重,背一背或抱一抱其他同學,感受對方的實際體重,并記下同學們的體重,再讓學生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分類記錄,如畫圓圈,三角形,畫“正”字法收集數據最方便。最后引導學生對體重分類后的情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如身體太胖的同學要加強鍛煉,少吃甜食,要加強營養(yǎng)等等。
這樣教學,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將數學問題與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多設計“做”的練習,幫助學生正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弗賴登塔爾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作了精彩的簡述:“學這一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币囵B(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老師就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應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正確應用數學知識的習慣和自覺性。
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后,可布置回家?guī)椭改赣H測量并計算出房屋地面需要的地磚面積,所需地磚塊數等。又如:學習了“時、分、秒”后,可要求學生自定作息時間表;學習了“年、月、日”后,要求學生嘗試制作當年的年歷等。這種練習,不是課堂教學的機械重復,而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創(chuàng)造性的延伸,也是幫助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最直接途徑。
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可以作為人們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為一門技術,幫助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就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聯(lián)系,了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讓數學走到生活中去,既是學習和理解知識的需要,也是體會數學價值的需要,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一)課內課外相結合,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自覺性
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數學知識,必須到實踐中去應用,才能更深該地理解和掌握,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簡單的統(tǒng)計圖表知識后,就讓學生調查父母每月的收入,家庭每月用水量、家庭每天丟棄的垃圾袋的數量,附近商店商品的價格或雙休日外出旅游,參觀的所見所聞等等。根據生活實際中的信息編制統(tǒng)計圖表,要求盡可能正確、規(guī)范,利用數學課進行匯報,師生共同講評;同時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統(tǒng)計圖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統(tǒng)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使學生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呈現(xiàn)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結果進行合理質疑。由于作業(yè)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主體意識得到體現(xiàn),自覺參與知識的應用,從學生一份份認真、美觀的統(tǒng)計圖表中,看到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從而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fā)展。
(二)多角度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創(chuàng)新性
教師設計問題時,要考慮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fā)進行發(fā)散思維,鼓勵學生去尋求不同的答案,當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去找所有答案,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能使學生形成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創(chuàng)新性。
例如:教學“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四年級準備租車外出春游,老師和學生共328人,客運公司告知:大客車限坐60人,每輛租金1000元;小客車限坐乘客30人,每輛租金600元??瓦\公司提供了設計好的三種租車方案:
面對豐富的信息,請學生從節(jié)約的角度,討論這幾種租車方案,并思考:你認為哪種租車方案最好?學生讀材料,看表格,在選擇相關信息進行三步計算驗證原租車方案的合理性后,對相關信息展開評價、質疑,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原方案表中“每增加一輛大客車就減少兩輛小客車”的規(guī)律;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租大客車按座位計算便宜些”,于是他們紛紛設計出新的租車方案:
1.3輛大客車,5輛小客車,坐330人,租金6000元
2.4輛大客車,3輛小客車,坐330人,租金5800元
3.5輛大客車,1輛小客車,坐330人,租金5600元
4.6輛大客車,0輛小客車,坐360人,租金6000元
原來客運公司設計的方案并不是最好的,方案3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創(chuàng)新并不神秘,對于學生來說,每一種新的方法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
處理信息、設計方案、尋找規(guī)律的過程,是學生自我矯正、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學生不僅體會到正確信息的重要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而且在創(chuàng)新活動中建立了學生應用數學的信心,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創(chuàng)設應用的機會,讓學生經受鍛煉,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理解,鞏固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認識到應用知識的廣泛性,自覺地將知識應用于客觀實際,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簡介:趙改玲(1974-),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勝利街小學校長。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勝利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