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我們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借代、排比、反復、對比、雙關(guān)等等。修辭是一種富于實效性的語言表達方式,用得好,可以達到化抽象為具體,化貧瘠為豐富,化粗略為細膩的功效。魯迅先生是修辭藝術(shù)運用的大家,他的一篇篇膾炙人口、震撼心靈的作品,都是精于雕琢,工于修辭的杰作。而《故鄉(xiāng)》一文的語言,在樸素中妙筆生花,貼切的修辭手法,不僅給文章潤色,也讓我們對文章內(nèi)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易于分析、把握文章主題。
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主題無疑是沉重的。魯迅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展現(xiàn)著20世紀舊中國的悲哀,悲哀著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隔膜。文中主要塑造了兩個典型人物形象,其中一個以其尖酸刻薄、貪婪好事令人過目不忘,她就是楊二嫂。魯迅是怎樣讓這個人物鮮活起來的呢?
手法之一:比喻手法
“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p>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怎樣判斷一個句子是比喻句呢?首先要了解比喻句的結(jié)構(gòu)。一個完整的比喻句一般包括本體、比喻詞、喻體三部分。在這句話中,本體中心語是女人,喻體中心語是圓規(guī),比喻詞是像。而且,本體、喻體二者之間是互不相同的事物,只有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才能構(gòu)成比喻句。
分析這個比喻句,應準確抓住兩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楊二嫂身材瘦弱,而且又是“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的姿勢,正與圓規(guī)“細腳伶仃”的外形相似。而且,畫圖儀器里尖尖兩腳的圓規(guī)趾高氣揚的神韻,不正符合楊二嫂尖酸、刻薄、唯利是圖、隨意污蔑人的嘴臉嗎?魯迅這句貼切的比喻,準確抓住相似點,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真不愧是現(xiàn)代文學畫廊里的神來之筆。從而,把那個病入膏肓的黑暗社會、每況愈下的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刻畫得淋漓盡致。
手法之二、對比手法
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在“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
二十年后,她不但變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倍腋觿堇澙?。為了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不惜無中生有,曲意奉承,甚至為了一個“狗氣殺”竟憑空栽贓陷害,真是一個可憐又可恨的形象。
前后一相對照,經(jīng)濟的衰敗,壓迫在最底層小市民的可悲、可憐、可鄙讓人一覽無余。通過對比手法更廣泛地暴露了舊社會的腐敗殘酷,社會的病態(tài)。
在作者眼中,最富表現(xiàn)力的卻是閏土。昔日的閏土,是二十年前勃勃英氣的小英雄,今時的好友,是二十年后麻木、蒼老的木偶人;“我”和閏土的今日被等級觀念的鴻溝橫亙眼前,難于逾越。文中閏土的話語更把“我”從故鄉(xiāng)的小背景帶進了廣闊的社會大背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個木偶人了?!边@種嘆息,正是從廣闊的社會背景揭示廣大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根源。正是這群兵匪官紳,各霸一方,混戰(zhàn)不已,無休止的捐稅“沒有定地要錢”,把廣大農(nóng)民苦得像木偶人。
作者寫楊二嫂和閏土不同的變化,前后的對比,顯然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當時的農(nóng)村日益衰敗、日趨破產(chǎn)的境況,從而揭示出廣大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社會根源。而后文的“我”和閏土的關(guān)系、宏兒和水生關(guān)系的對照,又是作者于朦朧歸途中,對未來迷茫生活的美好憧憬,淡淡的憂傷中有一份期待,幾許心酸,些許希望!縱觀全文,巧用對比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深刻性。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新戴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