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關(guān)于我的故事。
學校里上公開課,我選了都德的《最后一課》。對這篇小說的后半部分,我做了精心的準備,有充分的把握把它推向高潮。但對于前半部分如何處理,我卻久思無計。小說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故事的開端,用了懸念的手法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上課前一天,我突然靈感大發(fā)!
鈴響了,聽課教師坐了一屋子。我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巴瑢W們”,我說,“今天我們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最后一課》是一篇短篇小說,短篇小說往往以構(gòu)思精巧而取勝,有一種寫作手法是短篇小說最常用的,這種手法就是——”
說到這里,我好像突然忘了這種手法的名稱,掛在了講臺上。
教室里靜極了,學生們都為我捏了一把汗。
“實在對不起,我忘了”。我非常沮喪地向?qū)W生坦白。我的學生也愣住了,他們跟我的關(guān)系很好,鉚足了勁要給我爭臉。
“不過還好,我昨天把它記在一張紙上了”。我從兜里摸出了一個紙包,慢慢地打開。學生的眼睛緊緊地盯著我的手。
紙包打開了,里面還是一個紙包!學生們和聽課的教師都笑了起來。
直到第三個紙包打開的時候,才在一張紙上大大地寫著兩個字:懸念。
“現(xiàn)在,誰能告訴我,什么叫懸念?”我問。
學生們沉默了片刻,突然醒悟了過來,興奮地把手高高地舉著。
……
這是一個故事,這也是一個教學案例。
后來,我在總結(jié)時,認識到這個案例里體現(xiàn)著體驗教學的思想。如果我換一個方法,從概念入手,告訴學生什么是懸念,它有什么作用,學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它。我沒有告訴學生懸念的概念,也沒有向?qū)W生解釋懸念的作用,但是學生都體驗到了。
每一個老師,在他的執(zhí)教生涯中,都有傾心的得意之作。把它寫出來,自己可以玩味,別人可以學習,也就留下了教師這個蠟燭燃燒后的痕跡。
我喜歡讀案例,讀得多了,慢慢地悟出點道道來。案例就像散文,形式非常多,也很自由。有議論的,有敘事的,有說理的,有敘議結(jié)合的,可大可小,可長可短。最重要的是把你教學中最有創(chuàng)意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展示出來。如果你的成功之處在于啟發(fā)引導得好,最好用教學實錄的形式,把關(guān)鍵步驟寫細些,其他步驟寫簡單些。如果是教學設(shè)計得好,就采用教學設(shè)計的形式,把設(shè)計意圖說清楚,再加些教后分析,說說為什么這樣設(shè)計,它的好處在哪,教學效果如何,比過去教學有何進步。如果開頭或結(jié)尾有特色,干脆就來個“開頭一法”或“精彩的結(jié)局”。當然,如果是參加評比,還是以完整的課例為好。
一個好的案例,有兩點很重要,我以為。一是教學設(shè)計上確有獨到之處,并且在案例中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了。二是讓別人愛讀。這就需要一些文字功夫了。好像是葉圣陶說過,寫文章最怕端起架子來說,我要寫文章了啊。如果這樣去寫,寫出來的案例十有八九像論文。自己辛苦不說,別人也不愛讀。你就權(quán)當是上了一節(jié)成功的課,回來后坐在辦公室里自我欣賞、回味。想想這節(jié)課是怎么上的,這個得意的點子是怎么來的,這節(jié)課比別人好在哪兒,下次再上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問題。這樣,你的思考、體驗、情感、反思、回味和你的智慧就自然融入到案例中去了。這種充滿你生命獨特體驗的案例別人怎么會不愛讀呢?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總校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