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圻,繪畫面貌較為多樣的清代畫家。
我國的山水畫在清代比較發(fā)達,這與文人的山林隱逸思想有關。這種思想,在當時既包含愛國、愛好山川的感情,也包含著對人生消極的看法。如清際“金陵八家”之一樊圻所描繪的《溪山無盡圖冊》(六頁),既生動地寫出了江南山川之美,也流露出悠然世外的恬靜之情。
明末清初,生長或長期居住南京的畫家,著名的有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和謝蓀,世稱“金陵八家”。他們畫風雖不盡相同,但在明末清初的南京畫壇,都負有一定時譽。尤長于山水畫的龔賢,居“金陵八家”之首,而大于龔賢兩歲的樊圻排居第二。這些畫家大多隱居不仕,經(jīng)常往來于江淮一帶,有時聚集一起,以詩酒為自娛,以書畫為“消遣”,各擅所長,能于“吳門派”、“華亭派”之外討生活,如樊圻“混入時流乞畫錢”,以書畫為生,因此留下了不少傳世作品,如平中見奇,魅力長存的山水畫《溪山無盡圖冊》便是其一,現(xiàn)攝錄于后,供鑒賞。
樊圻是一位博采諸家之長的山水畫家,生于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字會公,更字洽公,江蘇金陵(今南京)人,擅畫山水,也善花卉、人物等。主要活動是在順治、康熙年間。山水繪畫,取法多家,重視寫生,其繪畫面貌較為多樣,用墨層層染漬,濃郁蒼潤,別創(chuàng)一格,運筆靈動變化,鉤勒傅染,有元代風格。如《溪山無盡圖冊》所描寫的不同季節(jié)的景觀,有的華麗嚴整,有的淡遠清雅。山石林木,非常壯觀,靈泉飛瀑,云煙飄渺,神奇絕妙。縱觀圖冊,皆為逸士的清高生活,描寫畫家向往遠離鬧市、鐘情自然的胸懷,細細讀來,韻味鐃足。
《溪山無盡圖冊》,為紙本設色,畫幅大小相同,縱23.5厘米,橫29厘米。圖1,畫家以峭勁的筆墨描寫山川雄峻的氣勢,右邊一弧形巨石山體高高聳立,與左邊聳出畫面的山巖怪石自然形成了一個大涵洞,“洞”中建有長橋,橋上兩毛驢正在前行,另有兩老者緊隨其后,人物雖小,刻畫精微。橋下泉水暢流,遠山以淡彩平涂,連綿不斷,上部大面積空白,天際遼闊。樹干節(jié)疤,真實古拙,枝頭芽葉,生機勃勃。整個畫面布局新穎,意境奇特,大氣磅礴,生動地表現(xiàn)了祖國山河的壯麗之美。
圖2,突兀的山峰,高聳入云,懸崖峭壁不見山路,難尋人跡,惟有層層白云擁于山腰,白云間露出連綿的山峰。成排的叢林,樹干挺拔,云煙繚繞,氣象萬千。近景,溪水平靜無漣,溪中青石點點,林中曲徑通幽,整幅畫面當是盡幽盡靜之地了。中國山水畫離不開林木,林木給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其廣闊而又豐富的生活源泉。該圖之美,林木可算是起著重要的作用。
有人說,山水畫的藝術表現(xiàn),貴在“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圖3雖構圖簡括,筆墨寥寥,但風格蒼老清逸。近山遠峰,輕描淡寫,虛處筆跡似有若無,水天一色。古剎,天門,隱現(xiàn)于煙云飄渺之中,清泉穿過板橋,暢然流去,神秘世界,宛若仙境。尤其是畫面留出大片空白,真實地表現(xiàn)出嵐光浮動、煙氣微茫的效果,引起了觀賞者的無限想象。
圖4,江南風光,一派氣候濕潤的麗山秀水景象。綠葉叢林之下,茅屋連片,城外溪水之濱,桅桿林立。遠處煙云飄忽,山影綽約,近處石橋橫跨兩岸,在平靜的水面上有一條小船,船上有人垂釣,更為畫面增添了生趣。筆致細密,青綠設色,平中見奇,光潔淳雅。具有迷人的江南自然景觀的真實感??梢钥闯?,云和水在這幅有限的山水畫中占有相當?shù)奈恢谩K未嫾夜跽f過: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得煙云為神采。正是這滿山浮動的云和廣闊平靜的溪水,使得這件小品具有不尋常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山水畫中,山石往往是構成它的主體部分。以山石為主體的圖5中,畫家力求表現(xiàn)大山形質之美。筆法以勾勒與斧劈并用,嚴謹勁秀,故線條秀逸遒勁。用墨連皴帶擦,清亮秀爽,大小山頭,變化有致而姿態(tài)獨具,富有較強的立體感和裝飾之美,但不失自然真景之貌。畫面右上留出三分之一空白,構圖別致。近代畫家黃賓虹先生說過:看畫不但要看畫的實處,并且要看畫的空處。圖5不僅山石亮麗靈動,畫家還設置大片巧妙的藝術空白,山外有山,從而引起讀者豐富的審美想象。
清靈雋永的筆墨,鮮潤明麗的色彩,以及詩意飄忽的意境,使得圖6呈現(xiàn)出春日江南的旖旎風光和絕少塵蹤的幽閑之地,令人神往。叢林綠葉茂密,山間泉水暢流。巨大的圓渾山體占據(jù)畫面近半,然而,斷筆水紋與鼓風揚帆之舟,既平衡了畫面,又烘托了山光水色,使人聯(lián)想到江水茫茫。依山傍水的樓閣,又別有一番情趣。暢流的泉水,行進的帆船與沉靜的山石起著調解畫面韻律的作用,這一“動”一“靜”,令觀者以觀其形又聞其聲,心曠神怡。
有評家說,藝術家置身于山川之中,觸景生情,滿目章法,閉目崇山峽谷的奇絕形象就在眼前?!八衙顒?chuàng)真”,這絕非臨古摹舊所能湊效。讀樊圻《溪山無盡圖冊》,每一件都具有獨立欣賞價值的美術作品,它不只讓人們在藝術欣賞上得到了很大的愉悅,也令觀賞者回旋蕩漾,思緒不絕?!断綗o盡圖冊》(六頁)現(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該館還珍藏樊圻一幅絹本設色的《牡丹圖》軸。圖繪兩株傍石而生的牡丹,花朵極姿怒放,紅花嬌艷,綠葉滴翠,筆致工細,線條遒勁,風格明凈雅麗,圖中自題“樊圻畫”,鈐“樊圻”、“會公”兩印。該圖1990年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樊圻卒年不詳,但從他傳世作品《花蝶圖》卷(藏故宮博物院)作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可以知道他96歲尚在。(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