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圖》是中國畫傳統(tǒng)畫題之一。“虎溪三笑” 故事,典故出自廬山東林寺。相傳東晉高僧慧遠居?xùn)|林寺時,送客從不過寺前的虎溪。一日儒生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相談甚歡,慧遠送客時與他們一路交談,不覺之間走過溪橋,寺中的鎮(zhèn)守老虎急得大吼,三人才會心地相與大笑而別。后人便在虎溪橋頭建“三笑亭”,“虎溪三笑” 故事由此流傳千載。中國畫傳統(tǒng)畫題之一的《虎溪三笑圖》亦由此而來。圖畫通過對僧人慧遠,道士陸修靜,儒生陶淵明三位人物形象的描繪,和三家友好親善故事情節(jié)的刻畫,以象征釋、道、儒三教之親和,反映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精神。因此《虎溪三笑圖》畫題,自宋代以來就成為畫家喜愛的題材之一,并有畫跡傳世。如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佚名《虎溪三笑圖》(圖1),堪為該畫題的代表作品。
有關(guān)《虎溪三笑圖》畫題的由來,可以從歷史故事畫《蓮社圖》說起?!吧徤纭?,系東晉高僧慧遠,在太元六年(381年)入廬山東林寺,元興元年(402年)集僧俗慧永、慧持、道生、慧睿、曇昺、道敬、曇詵、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羅、劉遺民、宗炳、雷次宗、周續(xù)之、張野、張銓等十八賢,建誓于彌陀佛像前,同修西方凈業(yè),以寺植白蓮,故名“白蓮社”,簡稱“蓮社”。據(jù)中國繪畫史料記載,最早描繪“慧遠送陸道士”故事的是五代宋初畫家孫知微,他在成都壽寧院繪有《惠(慧)遠送陸道士圖》壁畫(《中國美術(shù)辭典》“道釋畫”條)。繼之有如北宋畫家李公麟為從弟李沖元所作《蓮社圖(卷)》,追寫“蓮社”十八賢行狀。卷尾有李沖元為“觀(圖)者或未知蓮社事,因記其后,覽者當自得之也”而作的《蓮社圖(卷)》跋文。茲根據(jù)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的明代書畫家文徵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春所作小楷,其內(nèi)容即是書錄李沖元所作《蓮社圖卷跋》,其文略謂:“陶潛時棄官居栗里,每來社中,或時才至便攢眉廻去,(慧)遠師愛之,欲留不可得。道士陸修靜居簡寂觀,亦常來社中,與遠相善。遠自居?xùn)|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陸道士,忽行過溪,相持而笑?!逼渲芯蜕婕暗搅恕盎⑾Α惫适隆?/p>
然而,有關(guān)慧遠、陸修靜、陶淵明其人其事,在當代編纂的《辭?!?1979年版)中均有記載,茲摘要如下:
慧遠(334—416年),東晉高僧。本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早年博通六經(jīng),尤善老莊,后從道安出家,精般若性空之學(xué)。東晉太元六年(381年)入廬山,在東林寺廣收弟子,傳播般若學(xué)和禪學(xué),使禪法流行于江南各。相傳曾與十八高賢共結(jié)蓮社,同修凈業(yè),倡彌陀凈土法門。后世凈土宗人推尊為初祖。
陸修靜(406—477年),南朝宋道士。字元德,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年棄家修道,好游歷。元嘉末(453年),在建康(今南京)賣藥,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請他入內(nèi)講道,固辭而去。曾在廬山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奉召至建康,在崇虛館廣集道經(jīng),加以整理甄別,鑒定其中經(jīng)戒、方藥、符圖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奠定《道藏》初步基礎(chǔ),并促使南方各派匯歸一派,世稱“南天師道”。
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年),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后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于詩文詞賦。詩多描繪田園風(fēng)光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向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yīng)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
按照上述記載,就以慧遠(334—416年),陸修靜(406—477年),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年)三者的生卒年來看,就可以看出“虎溪三笑”故事的內(nèi)容顯然是綜合了某些故事的情節(jié),經(jīng)過加工而來。因為,在高僧慧遠于公元416年圓寂時,道士陸修靜尚是位十一歲的少年,不可能與高僧慧遠有“相善、相送”之交契。但由于道士陸修靜確實有過“曾在廬山修道”的經(jīng)歷,加上陶淵明系靠近廬山的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又是一代大儒,并有“去職歸隱”的事跡,所以使得故事也就顯得“事出有因”了。尤其是在唐、宋時期,佛教、道教的先后盛行,出于當時人們崇尚和諧的心理,和對釋、道、儒三教親和的意愿,才使“虎溪三笑”故事得以產(chǎn)生和流傳,《虎溪三笑圖》也隨之成為中國畫傳統(tǒng)畫題之一,并成為歷代畫家喜愛的繪畫題材。如現(xiàn)代大畫家傅抱石先生亦多作有《虎溪三笑圖》。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傅抱石先生所作的《虎溪三笑圖》(圖2)略作賞介,該作品以描繪人物為主,通過對三位不同裝束,姿態(tài)各異的人物形象的描繪,對他們出自會心的笑容的刻畫,以反映釋、道、儒三教親和融合的這一主旨。圖中釋慧遠雙手合一作揖送別;陸道士正面相對二友,儀態(tài)軒昂。有別于舊時畫家因按舊說道士陸修靜“生稟異相,目重瞳子,掌有篆字,背有斗文”(見商務(wù)印書館1921年版《中國人名大辭典》“陸修靜”條),就在圖中將陸道士面朝釋、儒二家,使讀畫者只見其背形,而不能識其“目重瞳子”之真相。儒生陶淵明頭戴儒冠,神態(tài)風(fēng)流倜儻。作品的用筆奔放灑脫,結(jié)構(gòu)疏簡、凝練。以老松虬枝、溪橋欄桿為襯景,以反映場景的高古清逸、簡括得體,為“這象征著三位無憂無慮的智者的快樂,象征著三位宗教人物在幽默感中團結(jié)一致的快樂”(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營造最為理想的環(huán)境,同時使讀畫者感受到無盡的意趣和愉悅。(責編:唐陌楚)